文/白薰儿
越是见识多的人,越不会跟别人标榜自己多么地见多识广,而是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足够优秀。
那些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显露自己的本领,对任何人都非常谦卑,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他们会表现的很淡定。
而越是肤浅的人,越是喜欢到处聒噪,像炎炎夏日不绝于耳的蝉鸣一般惹人厌烦,最后被人看穿了亮丽的皮囊洞窥了内地里的糟粕肤浅。
她是一个张扬的人,以致于一有什么小的成就就到处夸耀,亲近的人们为她暗自叫好,以一种长辈的关切欣慰微笑着轻抚她的额头,却忘了告诫她“孩子,记得不要太张扬,不要到处炫耀”;结果不久,她带着满身的伤回来了——人们默许了她的张扬夸饰,就决不许她能力不够格。当她在一些方面表现出吃力的时候,人们便开始捶打她——“你不是挺厉害的吗,怎么能做不好呢?”
她只好委屈求全,含着泪愧疚得满脸通红。
比这更令人感到难以忍受的,是另一种人。他恨不得全世界都要比自己差,在每一次考试过后毫不顾忌地询问身边人的成绩,无论别人是否面带不满依旧我行我素;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突出的地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看我有多么多么优秀”;吃要炫耀,穿要炫耀,各个用度什么的都要拿出来炫耀一番,恨不得全世界都要知道自己过得有多么好——而这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华丽之下,是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紧巴巴的日子,所有的一切炫耀也不过是为了向人们表明“我不贫穷”。
其实除了他自己没有人去关注一个人是否经济贫穷,因为毕竟人们不会去“瓜分”你的财产。其实如果你的“财富”只成就了你自己,那么你的这份“财富”便与世人无关。更何况这是多么不堪一击、一触即破的“泡沫”财富。而在明眼人眼里,你只是一个穿地摊货用高档用品的自我催眠的小丑罢了。
如果一个人所表现出的高贵华丽与他本身并不匹配,那么这样的人一定是个虚荣的人,也就是世人常说的“好面子”,这样病态的虚荣极其容易在一个人面临种种考验的时候毁掉一个人。这样的人往往经不起诱惑,常常固执己见,在一次次磨砺中渐渐失去人们的信任,最终导致身边的朋友都走掉。并且很有可能这个虚荣的人会吃力地继续吹鼓起自己的“面子”,制造出一种“我依旧富有”的假象,而这也不过是在维护自己脆弱的虚荣心。
那些见识多的人,往往在一类似事件的开始,便洞窥了世事的本质,然后选择微笑着缄口,因为他知道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诉述那份“不公”。
见多识广的人往往擅长把握和掌控,他那不菲的经历会告诉他到底怎样简单有力地跟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并且磨炼出自己的一套“处世法则”。他不会鲁莽,不会意气用事,因为他明白哪怕是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相。
而其实有时候,一个人受人爱戴也不全是因为他饱经磨难苦楚而历练出的韧劲儿和坚强意志,而是教养,或者换一个词,修养。
妇孺皆晓的《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而我想,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是不会懂得什么的,倒是基因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会“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我认为,大人们口中孩子的“坏”,至少有一半的影响动因来自于大人自己。
为什么?
首先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是不懂得什么的,就好比一张白纸,当然这张白纸的质地是由基因决定。而年纪那么小的孩子又是怎么一步步“沦为”大人们口中的“坏”呢?我想,首先,孩子的第一个动作是一件随机事件,而大人对于孩子的行为做出的反应则是建立在自己的行为性格习惯上的。孩子会在大人一次次的反应中找规律,并形成一种行为习惯,慢慢形成性格,而在大人眼里,也会慢慢勾勒一个对孩子的印象的轮廓,再在一次次的现实情形中得到“证实”,从而形成了对孩子的最初印象。
而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也有很大程度的体现。孩子是什么样子,一部分是父母教出来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受同龄人的影响。
所谓“教养”,就是指“一个人文化品德的修养”。一个未进入社会的人所表现出的“教养”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和学校所赋予的。于是在人际关系中,一些人所体现出来的短板,滋长的根源就在于“教养”二字。而当我们都是成年人,便要为自己的行为、言语负责——此时一个人是否诚实、是否可靠,便是要通过一个人的行动和参与者的客观评判作为标准去品评。就像没有任何两片完全吻合的树叶,也没有任何人是完全相同。但是就有相似性格特征的人会更容易理解彼此,从而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与选择。
那些没有足够的能力,却偏要在世人面前装出一副“厉害样子”的人,说到底,就是因了内心深处那份可怜的自卑。因为那份自卑,他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去一次次以“张扬”的形式希求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当那份自卑,像一张渴得干裂的唇得到一大碗清凉甘甜的泉水一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时,便会上瘾,在人们的吹捧夸赞里,变得飘飘然,从而变得自负。那种虚荣心在一次次炫耀和张扬时得以喂饱喝足,在一次次时间的消磨下悄悄变瘪.......不断循环往复,围城以内的人“不知所往”,一次次陷入泥泞,旁观者悄悄看穿、默默走开。
就这样,一个过分张扬、内心自卑、虚荣心爆棚而没有足够内在修养的人,就这样,一点一点走进了深渊。
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说到了“校园贷”......
这样的人,总要经历一番现实的捶打,然后正起身来,不再俯视他人、抬高自己。
认识一位数学系的学长,学生会主席,校奖学金、学院奖学金拿到手软,各类数理比赛、“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演讲比赛等等各类奖项数不胜数,那么他就有无视他人的资本了吗?没有。他为人温润谦和,一会议室的人坐在一起他坐中间但他是最没有架子的一个。他热情助人,对学弟学妹的请教耐心指导,从没见过他有丝毫愠色。补充一句,那位学长一米八几的高个子,俊朗阳光、挺拔温逊。
这样优秀努力又谦逊内敛的男孩,他身边的人凭什么不对他刮目相看,老师凭什么对他不喜欢?
反观“知乎”里炫富的肤浅舍友,张扬到目中无人的同学,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坐立难安的朋友......像数学系那位学长的人真的是太可贵了不是吗?越是见识多的人,越不会跟别人标榜自己多么地见多识广,而是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足够优秀。
那些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显露自己的本领,对任何人都非常谦卑,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他们会表现的很淡定。
而越是肤浅的人,越是喜欢到处聒噪,像炎炎夏日不绝于耳的蝉鸣一般惹人厌烦,最后被人看穿了亮丽的皮囊洞窥了内地里的糟粕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