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一起长大
我因为摔伤,卧床休息。除了上厕所,几天以来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挪到了床上。那天,趴在床上看书,眼睛余光扫过去,发现衣柜下面有个绿色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衣柜推拉门的轮子,绿色的。因为平时没有从这个角度观察过,所以不曾发现。
小超不到两岁,还不能特别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有时候我并不能完全懂他,只能靠猜。他呢,则经常拉着我的手,指向他所需要的,让我帮他。几天前,他几次三番拉着我的手,让我给他在柜子底下取东西,看了半天也没发现什么东西。衣柜那一格是空的,空间很大,小超总是喜欢在那玩躲猫猫游戏。那次他突然蹲下来,一直用手抠什么东西,抠了半天没有结果,便过来找我。我看了半天也没发现有什么东西,就告诉他没有东西,但是他不信,我解释半天,他不能理解,便开始哭闹,我以为他自己又闹情绪,后来只能用其他的玩具把他哄了出去。现在终于恍然大悟,真真是误解并欺骗了孩子。原来孩子的视角所及,是我所不能及的。
突然想起我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位外国的父亲,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思想,便像孩子一样趴着生活,在经历了很多的磕磕绊绊和不理解之后,终于懂得了孩子那很多看似不合理要求的原因。是的,我没有蹲下来,也从来没有想过,从小超的视角去看那个衣柜下面有什么,而只是弯腰从高往下俯视孩子所指,从而误解了孩子的本意。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高高在上的父母,从来不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孩子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台湾作者张文亮写过一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蜗牛”,在成长的路上都是努力又尽力的行进着,但是大人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以为自己是带着“蜗牛”去赛跑的,于是便拼命的催、唬、责备,以至于自己发了狂,最后两败俱伤,“蜗牛”也没有取得应该有的赛跑成绩,自己跟“蜗牛”也都没有达到散步的目的。
蜗牛没有错,孩子亦是率真的,只是大人们都太过于急功近利,忘了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们的视角所及、他们的思维所想都比较低,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弯腰俯视,而是蹲下来,与他一起平视,一起观其所观、感其所感,与他一同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