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去四川博物院,看到收藏的大量张大千先生画作,尤其是临摹敦煌壁画。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200余幅,川博就收藏了183幅。在敦煌时间有限,绝大部分是未完稿,他将临摹的画作带回四川后,折叠装箱辗转存放。1963年,张大千先生家人将该批文物正式捐赠四川博物院收藏至今。
据记载:张先生每天的日子基调便是:“摆龙门阵”、品茗、逛花园、作画,年复一年,雷打不动。先生对茶叶的种类不太在意,在大陆,喝西湖龙井茶、庐山云雾茶;在日本喝玉露茶;在台湾喝铁观音。但在茶艺方面却颇多考究,他平日用紫砂壶泡茶,用陶土烧制的棕色托盘,配竹绿色的茶碗喝茶,两色相生,如雨后新笋。想象不出来这两种颜色搭配的效果,不过如果按照大千先生爱喝的绿茶来说,竹绿色的茶碗应该是能更好的表现汤色。这是艺术家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改天我也尝试这种三色搭配的效果。张大千先生把日子中的情味借画抒情,创造于1945年的《春日品茗图》是一幅再现古人品茗品格的佳作,这幅作品曾于2013年亮相西泠春拍。我们一起来赏析这幅作品。
画中是早春时节的一个午后,一高士,手持拂尘,枯坐松下。神色澹泊,悠然倚几,书卷在侧,却无心卒读,将目光投向蹲踞在炭炉前摇扇煮水的小童,若有所思。
小几上摆放着“畚(ben)”,用以储碗,是《茶经》中品茶二十四器之一;碗已取出三只,量茶用的“则”放置其上。明人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中说,喝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画中主人备碗三只,大概有客二人,若是连续而至,可谓“得神、得趣、得味”三全了。
这是在备茶等待雅客到来前的时间。水还未沸,客在途中,表达了一种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期待,在若有所思中,似乎无所思又有所思:是否在回忆上次相见的情景,还是又想着即将见面的喜悦?高士与童子之间的距离,有一种静中有动的气息流动,让画面凝结着盼望而灵动。
画画和读书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大千先生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
在创作此画时,张大千先生已结束在敦煌石室的三载揣摩,居于成都青城山。大千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通透领会融入日子、诉诸笔端,《春日品茗图》重现了茶道中清、净、冷、寂的氛围与意境。
(部分文字资料及图二、图三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