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学生同读《儒林外史》,见到儒林的各种怪现状,时而嗟叹,时而汗颜,仿佛是一面镜子在照着自己,也在警醒自己。开始思考,读书人的坚守到底是什么?
醉心于功名的书生们皓首穷经,只为考中,提高自己地位,无外乎名利二字,无论是喜极而疯的范进,还是大器晚成的周进,都让人觉得辛酸而可悲。而当他们考中之后,进入那个圈子,开始变得陌生起来,拉拢关系,攀附权贵,手段极其娴熟和老到,让人不由得感叹,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最让人不可思议大跌眼镜的便是——匡迥匡超人。
先前一个忠臣孝子,事奉父亲到了如此地步,让人无不动容。不仅如此,他在独立支持家庭的情况下,还坚持深夜读书,受到了保正和县太爷的关注,一步步得到提携,让我们不由得感叹,吉人自有天象,好人有好报啊。可是,他前进的步伐却从未停歇,直到遇到潘三,他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做假文书,做枪手替考,无所不为,以此成家立业,平步轻云。这时候,他作为读书人的坚守和清高去哪里了,他的底线和道义去哪里了,——荡然无存。他需要的只有无何止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地位,他不在乎如何取得这些,只看结果。
直到最后在给谏李本瑛(原来提携他的知县)的帮助下,做了教习,回到本省取结(拿档案)时,看到蒋刑房,提起潘三想见他时,他赶紧划清界限,说什么“潘三哥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北一生官场之玷。”这时候的假仁假义,撇清关系,可当初你助纣为虐的时候,这些道义和法度去哪里了,你读的圣贤之书全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直到后来在船上夸口自己选的书畅销各地,读书人家家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先儒”之意为“先生”,且外国也考科举,自己的书远销海外,真是让人笑掉大牙,而他却不自知。这已经是丢尽读书人的脸面,无知却爱炫耀,那些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准则早已荡然无存了。
不仅如此,他还罔顾有妻的事实,攀附富贵,隐瞒婚事娶了李给谏的外甥女,于理于情全然不顾,面对这样的事,他心里想的却是“蔡状元招赘牛相府”成佳话。到这里,这个人已经不是学识低下,好面子,贪财之类的小问题了,他是一个人品极差的龌龊之徒,其行为与巧立名目为非作歹的潘三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简直是读书人中的败类。
知子莫若父,现在才明白其父在临死之前的遗言,“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可见,他的变化并非遇到了潘三,并非环境的改变,只是时机不成熟,他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本性罢了,父亲早已看清他的面目了。荀子说,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匡超人便是伪装的高手,他一路起来的变化,其是不是变化,只是他本性暴露的一个过程,图穷匕见,他原形毕露,让所有的读者失望。也让人们看到了,读书人应该有怎样的坚守。
也许,读书人在没有成名之前是一无所有的,但他却有坚守;可是,等他功成名就之后,荣华富贵什么都有了,可是他却什么也没了,因为他没有了底线和坚守。如王冕这般清高而重名的读书人,何其难得。读书人,什么时候要记得敬畏和坚守,知行合一,圣贤的书不能白读,——戒之莫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