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领读,就是你能吸引、带领大众去读你分享的这本书,无论他们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他们来自哪里,他们都能够被你的领读文章吸引去看这本书,能够直接从你的文章中知道这本书中有他需要的干货,这才是你领读的目的。
接下来我将就自己的理解写一写自己所认为的领读文章的标准。
(一)开头:运用SCQA模型导入话题
所谓SCQA模型就是“情景”“冲突”“疑问”“回答”,其实这很好理解,简单一点就是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切入,提出普遍存在的疑问,再引出我们分享的书籍,告诉读者继续看下去就会有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他们也能明白自己在看些什么,而不是单纯的因为“×××领读过这本书,所以我要去看”。
对于SCQA模型的举例一定要通俗易懂,举个例子来说:
①情景:现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手机
②冲突:很多人沉迷手机,没有合理利用手机
③疑问:我们如何合理使用手机
④问答:这本书会为你解答
通过这样普遍存在的现象,读者可以明了的知道这本书可以让自己学到什么,毕竟获得收获是读者看这本书最大的目的。
(二)主干内容:通俗化、逻辑化、亲历化
(1)作者、书籍介绍不可少
既然是在领读一本书,我们就要很直接的让读者知道这本书的名称及作者,不能一整本书只让读者看到“本书”两个字,如果读者对这本书感兴趣又嫌在评论区问书名称太过麻烦的话,这本书就可能会失去一个读者,而你也没有达到你领读的真正目的。个人建议对于作者的介绍不要照搬百度百科,我们可以把作者的身份对应到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维度,就像我要介绍《和秋叶一起学PPT》这本书,那我就要先介绍作者秋叶大叔“秋叶PPT短视频账号粉丝已超过3000万”,而不是介绍他是著名的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这样读者就能够从这个介绍中了解到他在这个方面是比较有名气的,这样读者也能够感到更加亲切和有想接着看下去的欲望。
(2)用简单的话让别人明白深刻的道理
我们的文章要做到的是让最多的人能够看得懂我们写的内容干货,而不是把书中那些高深大道理再次搬到你的领读文章中,这样你的领读文章起到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我们要用简洁通俗的话来讲述这本书中的内容干货,同时,我们要学会合并同类项,把书中相似的观点或者是一个可以归为大类的几个小点合并,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不会显得过于繁琐,我也可以更加专注的优化大点。
(3)把书籍内容结构化逻辑化
由于有的书的篇幅过于长或是内容比较偏向散文随笔,我们就需要通过目录或是思维导图来给读者梳理文章内容,也让我们的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明了,不让自己的文章如同一盘散沙,自己也讲不清自己想表达什么。
(4)写出书中干货可对应解决哪些问题
读者往往是带着问题来看文章的,他们希望能从你的文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所以我建议列出来的干货要对应写清楚可以用于哪些场景、哪些问题,这样读者才能够明白在哪里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
(5)抓住干货核心思想,用自己的例子表达出来
一般的书籍里面都会有大量的例子,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他们的例子来理解这个干货,然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向读者们阐述这条干货,只有我们自己能理解会运用才会让读者相信这条干货是有用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也会让读者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
(6)别人对这本书的看法
往往自己的例子还不足以让读者信服,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多去寻找一些看过这本书的人的看法,可以是其他名人也可以是你周围的人,他们的感想,他们的运用,他们的改变,这些都能够让读者更加有想去看这本书的欲望。
(7)建议领读者在领读这本书的时候去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的其他作品,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本书,同时领读文章主要内容的最后可以给读者推荐同作者的其他作品或是同类型的书籍,让读者能够对这本书或是该作者有更深的理解。
(三)结尾:评论区话题、侵删最好不可少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可以留下一个与最近的和我们文章有关的热搜,让读者可以结合热点事件和我们的所分享的内容有一个阐释自己观点的地方,也能够让读者们有参与感,积极参与讨论。另外,在文章的最后要留下一个能够让读者最快找到这本书的方式,例如,我们可以在文章的最后留下一个本书在微信读书或则是其他软件的一个链接和二维码,让读者用最简单的方式找到这本书。同时在我们的文章最后最好要表明“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文作者,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进行相应的删除”这样会降低我们文章出现问题的风险。
以上内容是根据聂树平老师、汪蕊同学、于鑫同学、杨景同学、李瑾茹同学、杜佳佳同学等其他朋友给出的建议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小的看法对于如何写领读文章做出的一些总结建议,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创作的目的是传播和分享更多有益内容,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文作者,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