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读詹宏志的《旅行与读书》,慢慢对他产生兴趣,虽然脑子里有他的形象,一个长发中老年男性形象,但还是上网查了查他。可惜资料不多,也许是他是海岸对面人的关系。看到一个短视频,他在采访中谈到微信朋友圈是一个人的监狱时我深有体会。每当我无意间看到旁边的人在刷朋友圈时就感觉一种窒息感。我的“朋友们”仿佛拉起手把我围起来,让我误以为那就是我的世界,这很危险。朋友是要有的,但当“朋友”这个词变成了一种被动情况而这个词的意思依然在发挥着“朋友”的意思时我们就应该警惕了,或许说的有点模糊。朋友是人们大多都应该有的,但“圈”这个东西......有主见和自我独立意识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独来独往和互相取暖这两种极端的方式永远不应该是智者的唯一选择,根本不是“或者...或者...”的关系,而是随势而动。正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说适者生存。社会在舆论上试图宣传一种绝对价值,比如“不忘初心”、原创等等,似乎只要是不忘初心或者作品是原创的就是最棒的,否则一旦是反面的话就是不好的错误的,这其实更危险,会进一步误导大众,进而再想理性分析就更不容易了。当然我也相信这个世界永远不缺少能反思的人,尽管数目不多但能量极大,从这一点上说心里不免安慰多了。如果要说观点的话我也有自己的观点,大体上说是更为趋向个人化的,但并非是自私自利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在极为尊重个人的基础上发挥思想的光芒、理知的通畅,进而更多的发扬精神生活,那才是我们所有人的义务。不过也都是妄想。我在昨天对多重宇宙的阅读中,记得一个宇宙学家也发出了感叹,大概是说科学也无法那么纯粹,也总要和权利、政治、利益等等脱不了干系。当我们在讨论某一个问题时却总在谈该问题本身时,它是否充满了片面性?这始终是我的问题。那么,如果想全面地谈,我们又该怎么谈呢?能谈出什么进展(不敢奢望结果)呢?(所以)在个人的表象和行为上很有可能沦为沉默和无存在感,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便是如此。日常中沉默寡言在外人看来毫无生活乐趣的我却在一个写作平台上无人(周围人)知晓的每天写一篇作文,好像在做一项行为艺术。
今日小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