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郑强教授提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的著名言论之后,他又火了。
他提出:“英语耗费了我们多少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人家60年没出过国人家就不能得诺贝尔奖了吗?这20年时间里,我们过分地夸大了英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分量,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我不是说外语不好,没有外语就没有我的今天,但是我看到中国无论是人才评价还是花费的时间看,如果我不指出这个问题,就是对不起你们!”
我们先不评论这几句话,我们先看一下这是谁,免得被“网红”两个字误导了。郑强,60年生人,博士,主攻高分子材料学,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津贴,曾组织过国家863计划等重点国家级研究项目20余项目。这里面除开年龄,任何一项单拎出来,都是普通人一辈子无法企及的成就。
对他的话,我们一层层慢慢剖析。
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课,记忆量大,确实会耗费不少学习时间,这不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英语是作为现有的选拔体制——中考、高考、考研中的一门必考科目,他考察一个人的记忆力、阅读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交流和学术用途,既能筛选人才,又能实用,是很难被替代的科目,当然现在英语高考分数降低,新高考也有培养学生个性学习的方向,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短期内由谁来替代英语,这一个问题。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命科学,看起来都是代替不了英语的。
二、我们不能否认,在没有英语基础的前提下,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依然做出了骄人的成就,英语不好的瑕疵也不足以盖过他们天才的光芒。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我国学术上基础研究薄弱,还有经济上过度依赖出口,工业基础薄弱和产业依然偏科的现实。学好英语,可以及时理解国外前沿科学文献,提升学术水平;辅助建设一带一路等项目,让资本和企业走出去;同时英语人才还能帮助我们进行技术、工艺引进和产业升级,这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
三、至于过分地夸大了英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分量,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但只要英语依然作为三大主科考,社会评价体系单一,那这个现象就无法根除。
郑强教授的担忧还源于教育资源不公平带来的沿海和内陆英语水平差距,据他自己讲,他高考那年,英语也考但不计分,考场内,他姐做了10分钟交卷,他做了两个半小时,考完两个人一样的分数:29分。后来他去浙江大学求学,英语是班里最后一名,但他通过一个学期的灯下夜读,考到全班第一,想必这也让他对英语的认识比大众更深刻:英语是可以通过死记硬背突击考高分的,而且,英语可以通过后期的学术研究慢慢深造,他现在的英语水平就很高,足以写出能登上SCI的学术论文。在英语依然考试的情况下,沿海及发达地区对内地欠发达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分数碾压。我这里确实找不到数据,讲个故事吧:大学里类似的一幕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大二考英语四级,我们几个内陆省份的刚刚过线,江苏的同学比我们的平均分高出近200分。郑教授不仅在为西部均衡教育发展摇旗呐喊,也在实际行动上为西部,比如贵州大学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点我是十分钦佩的。
说到民族自信,我认为民族自信主要来源于自身,来源于经济、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英语能影响多少,真的不好说。十年前有人在论坛讨论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超过日本,还被网友群嘲,现如今我们坐二望一,这是对中国人民族自信心的极大鼓舞;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近现代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这种落差是中国人自信心不足的根源;从这次疫情来看,西方社会的倡导的价值被他们自己疯狂践踏,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反而是迅速遏制了疫情,这又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制度和文化自信。我是做教育的,在跟“80”家长及“00后”孩子的沟通中,我发现这两代人的一大区别是:孩子身上,已经基本找不到我们过去那种“崇洋”的思想。现在让00后读夏令营里的较量,他们只会认为这是个“笑话”,他们很幸运,生在了最好的时代。
四、再回到他的发言对象,是浙大学子——国内最聪明的最有学术前途的一批人。他们已经经过了高考的筛选,确实应该将更多的经历花在自己的专业上,力争在自己的学科上,能触碰到一点前沿的边边角角。
郑强教授的观念,一定程度上,是对的。
只是大部分人觉得过于激进,你们还记得鲁迅先生话么?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郑强教授这么讲:一来是为人师者,有点恨铁不成钢,不忍看到学生浪费光阴。二来也是为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争取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总的来说,方向对,想法好,但是,实施起来很困难。
希望有一天,我们重铸盛唐的荣光,那时候,英语退出高考、真正成为我们的一种语言,一种工具。
今天是没有干货的,以后会把其他平台的文搬一些过来。最后关注、点赞、评论、收藏、转发来一波。
知识就是力量,行动才能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