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屋里热得很,遂搬了把椅子,坐到阳台上,沏了一杯茶,享受着晚风的清凉。
楼前的灯下照着几辆小黄车,连同暗处的,俨然一排,倚在路边。从这单车开始火起来至今,不过几个月的功夫,刚起步时多少人能料到这个行业会如此蓬勃的发展呢?不光单车的品牌和数量多了起来,每个公司都已经有的好几代产品,而且还在不断地更新,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和经济效益。
共享单车的横空出世,将“自行车王国”的称号带回了中国,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乃至机动车道都成了自行车领地。表面上看,这种出行方式复兴了,市场又热了起来,原本走向没落的工厂或零售商也该复苏了吧。但事实上,由于共享的超低成本,一次性购买自行车的人反而在减少,在小区里常看见有家长带着孩子用小黄车练车,至于通勤者,怕更是没必要买了吧。就这样,一个行业的复苏带来的而是行业内部分参与者的危机加剧。当然,原本的生产和零售商并不是没有出路,他们可以与共享单车场合作,为他们制造单车。但是这样也有问题,类似摩拜的是有自己的工厂的,即便最初也是收购,现在也已饱和。如果投靠要求没那么高的单车公司,或许可行,但那些朝不保夕的品牌能撑多久呢?自行车生产这个行业本身属于传统行业,创新能力不强,当遇到一个异军突起的新秀,是很难与之竞争的,即便能够生存下来,也是处在市场的末流,被牵着鼻子走,甚至人家连鼻子都不牵你的。(此处仅讨论通勤车,运动品牌一边待着去)
今天整理了一下午的英语笔记,把内容都输到电脑里,排版,再打印出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毕竟再标准的字,手写也很难在识别度和阅读效率上与印刷体媲美。此外,手写的速度、耐久度和稳定性也逊于打字,且不便于删改。现在电子笔记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说排版不够灵活,形式不够多样,但是目前很多笔记类app是可以在任意位置插入内容,包括文本、图片、表格,甚至音视频内容,这也是多数产品的研发方向。
现在被电子产品取代最厉害的,大概是新闻了。报纸这个行业真的是在没落。新闻的关键要素时效性的差距是很大一原因。早上起床按闹铃,看到两个海外的新闻客户端前后脚给我推送英国的恐怖袭击,让这个即将去上课的孩子更加珍爱生命。等报纸的话,就算我不住宿也得晚上才能看到,说不定还受制于篇幅被删掉。现在,新媒体资讯的丰富性也彰显出来了。在这个网络信息传播成本近乎为零的时代,报纸的篇幅太有限了,无法承载海量的资源。
可以预见到,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就是五年内,电子化产品将覆盖世界的每一个领域,逐渐攻克传统生活方式的每一块阵地。如果没有攻克,只能说明他自身还不够成熟,没有足够强大的竞争力,但时间会掀起一切,假以时日,必有巨变。
面对这一切的变化,有的人坚持传统,本能地抵制或排斥之,还有些人在行为上接受,单纯地享受其好处,却对其缺乏认识,不知变革为何物。
这个社会的包容度还是很大的,不接受新事物并不会掉出去,但是就像一个装了东西的口袋一样,重物会堆在下层,故下层的直径会大一些,这个社会会把那些人留在袋子里,只不过是靠下的位置,也是放下时先着地的位置。在这个世界里,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
保持在原地倒也不错,但谁知道历史的高铁不会突然提速,把我们甩到车尾呢?人只有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为什么会这样发展,才有可能走在时代的前面,或者是瞄准时机,与列车一同加速。
至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一个成体系的说法,先占上坑,两年之内填。
我们不妨将它跳过,先聊点浅显的。
当传统面对新事物的冲击时,人应该怎么办呢?这得取决于这个事物本身的价值是否不可替代。比如一些皮包和衣服,手工制作有着机器不可匹敌的质量,那么保留它就有价值。但是像其他一些东西就不同了,无论从质量还是价格都在机器生产面前抬不起头,那就只能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被丢进博物馆了。
洋人刚打来时,那些人被称作“坚持”,但当紫禁城被打穿之后,他们就成了“保守”,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的做法会得到不一样的评价。没有取代,只是因为技术不够成熟,而已。前面所说的电子笔记就是这样,刚诞生时被纸质的完虐,现在在一部分情境下可以平起平坐,也许等我填坑时就该占据优势了。
我们能做的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多学一些新时代的技能,起码没事研究下怎么做好PPT,像我们老师说他以前是写板书的一把好手,现在全靠PPT讲课了,人对PPT的依赖性恰好说明了它产生了极大便利。第二就是多读书,尤其是有关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书,打破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狭隘,好回答上面留的那个问题。
该回屋里学习了,月正明,风抚裳,我将杯中最后一点儿茶倒入花坛,酹祭刚刚流去的时光,愿它永如银镜,映照人间。
丁酉年夏夜,记于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