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是一篇很乱的随笔!
儿子马上上四年级,我觉得他数学不好,很多题目我在四年级的时候都会觉得很简单,而他直接告诉我他不会做。我很苦恼,一开始还能耐心的讲解,发现他好像听不进去。我发脾气,他勉强好像懂了;过几天再让他看,又不会了。
我分析下来,应该是他对数学缺乏兴趣,他可以抱着书看一整天,但数学题,能躲就躲。还有就是他的学习习惯是有问题的,粗心,急燥。
于是我就想,要如何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后我发现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儿,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先想到了”心流” (FLOW);一种忘我投入的状态,我觉得如果能在学习或者工作中进入到心流的状态,效率和效果都将会大大提升。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进入到心流状态?能否让进入心流状态形成一种习惯?
那么分开来说,第一个问题,如何进入心流状态,我给出的答案是:兴趣+适当的挑战+环境。兴趣排在第一位,有兴趣自然有驱动力;适当的挑战是指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能太难,一个小学生对数学再有兴趣,面对微积分也会失去信心的;而太容易也不好,不能积累满足感和成就感;环境算是一个辅助的因素,安静的,无压力的。其实会发现,焦点回到兴趣上来了。如何让孩子有兴趣?兴趣有先天基因带来的,也有后天形成的,可以培养。如何让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又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参与感,成就感,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往上走。如何发现或者引导孩子的兴趣,我将会在后面慢慢研究。
第二个问题:能否让进入心流状态形成一种习惯?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什么是习惯?是从显意识转入到潜意识;是一种肌肉记忆;是从大脑网络转化成神经网络。
习惯是改造也是重新培养的呢?说法不一,有的学派说培养太难,改造更易;有的则相反。按照习惯的模型:暗示(触发) -- 惯常行为 -- 奖赏(回报)。 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改的是惯常行为;那么,是否能够保持暗示和奖赏的前提下,只改惯常行为呢?还是整套流程都要替换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只改惯常行为而使得整个习惯回路得以复用的模式是行得通的。
好了,既然讲到回路,就又得回到大脑里面了。对于习惯,进入的是短回路模式,也就是《思考快与慢》里面的快模式。再深入到生理和神经层面,也就是杏仁核,丘脑,大脑皮质等等之间的运行关系了。我会专门写一篇关于大脑生理层面运作机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