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确定性|时间偏好带来的回报
第058讲|易耗品与耐用品
所谓易耗品,就是能⼀次性消费完毕的物品。
耐用品是它提供的服务、发挥的功能,必须在⼀个时间段内慢慢发散出来。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享受的物品,叫耐用品。
⼈力资本是⼀种耐用品。
儿童也是一种可消费的耐用品。
第059讲|不耐产生交易
“不耐”(impatience),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急躁、不耐烦。在消费的问题上,人有时间上的偏好,不耐是人的自然倾向。
只要其他情况不变,人们总是希望早⼀点消费,因为早⼀点消费是确定的消费,晚⼀点消费就是不确定的消费。所以有时经济学家也喜欢将“不耐”称为“确定性偏好”。
影响不耐的因素:年龄,想象力,时局,传统或文化。
这些偏好现货的人和那些偏好期货的人之间,就会产生交易,也就是说不耐产生交易。而在这个交易当中,现货和期货的比价,就是我们所说的利息率,简称利率。
未来越是不确定,补偿就越大;消费推迟得越久,补偿也越大。不耐是利率的基础,未来越是不确定,接受期货的人所要索取的补偿就越大,这时候利率就越高。
第060讲|利率管制及其后果
人们普遍反对收取利息,反对收取利息的观点自古就有。
利息管制产生不良后果:(1)人们不愿意借钱给别人(2)黑社会应运而生(3)⼈们会选用迂回的办法支付利息
社会越是谴责和限制收取利息的行为,⼈们借钱的方式就越曲折,借贷的交易费用就越高。
贷款利息越低,穷人贷款越难。
第061讲|利率变化支配资本现值
贴现率就是未来价值(期值)转化为当前价值(现值)的打折程度。
贴现率的变化影响人们对未来投资的决策。
贴现率决定项目盈利前景
贴现率影响个人自律程度
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上,贴现率的选择也举足轻重。
只有选用通行的贴现率,才能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有效市场假说|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第062讲| 投资就是时间上的平衡消费
投资和消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区别,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人们追求收入总和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个瞬间的收⼊最⼤化,这个原理能解释⽣活中的很多现象。
对未来的预期也决定了许多商业上的决策。
第063讲| 股价究竟能不能预测
资产的现值就等于预期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
消息披露过程决定价格变化节奏。只有新的消息才能够导致资源现有价格的变化。如果是尽人皆知的消息,那它就已经是当前的消息,是被消化了的消息,因此不可能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
尽管经历了信息的消化过程,但由于信息披露的节奏是随机的,所以价格的波动也仍然是随机的。
第064讲|股市到底有没有泡沫
股市泄露天机:有很多所谓的“秘密”,其实早就不是秘密了,早就有人泄露出来,体现到资产的价格当中去了。
经济学家尤金·法玛(Eugene F. Fama)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含义是,资产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关于资产内在价值的所有可得信息,所以它们的价格就是最有效的价格。
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认为市场存在泡沫。市场并不是那么有效的,资产的定价有时候过高、有时候过低;人是非理性的,⼈们的反应有时候不足,有时候又过激。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资产的价格不取决于资产内在的价值,而仅仅取决于人们认为它是否有价值。
第065讲|肥猪丸与回报率
经济学⾥有一个基本规律:所有资产的回报率都会趋向于相等。
在竞争之下,任何资源所能够获得的回报,会接近于这个资源本身所能带来的边际收入。
(三)预测未来|债券、保险与期货
第066讲|未雨绸缪:储蓄还是买保险
三种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种叫风险厌恶,⼀种叫风险偏好,还有⼀种叫风险中性。
通过储蓄来未雨绸缪,它的特点是未来的结局可变,是有风险的:要么保有原来的这份储蓄,要么这份储蓄被用掉。
通过买保险来未雨绸缪,它的特点是未来不论生病还是健康,未来的收入都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性得花钱来购买。
我们在保险公司投保时,投保的事项必须符合三个基本前提条件:事件的概率性、概率的不相关性和概率的独立性。
第067讲|保险的运作原理
保险公司竞争招数之⼀:细分。人群划分越细,被占便宜的情况越少。实施歧视符合保险运作原理。
保险公司竞争招数之二:加总,即在每⼀个细分的组里,增加每⼀个细分组成员的人数。同样风险的人越多,根据数学定律,他们之间产生风险的数学期望就越准确,离差就越小。
保险公司通过双管齐下,同时运⽤这两招——细分和加总——就能够使它的保险产品性价比更高,吸引更多的顾客,而保险产品也就能成为⼀种适销对路、满足市场需求、能够自我维持的商业产品。
第068讲|那些不是保险的保险
失业保险是一种社会补贴。失业保险金越高,失业率越高。
养老保险不可持续。
鼓励风险的“灾难保险”,也是一种政府补贴。
政府的这种做法,是用纳税⼈的钱,去补贴那些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理赔的高风险事件,实际上不是在减少风险,二级是在鼓励风险。
第069讲|当商品不被当做商品
那些不被当作商品的商品:教育,医疗等等。
追求绝对公平不如实行“双轨制”。
把明明是商品的商品不当作商品来处理,这种心态和做法,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因为人们往往会以为不用交费或者少交费,穷人就能够得到。实际上,不管我们怎样称呼和处理这种商品,背后的经济规律都在起作用。那些不恰当的分配方案,反耳机会引发更多的问题。要避免问题连环出现,根本的办法还是回到问题的起点,把那些本来就是商品的商品,毫不含糊地当作商品来对待。
第070讲|用期货合约来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风险
期货市场满足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
期货的全称是期货合约,它是这样⼀种安排:其中⼀方被称为期货合约的买方,他答应在未来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价格,向期货合同的卖方购买规定数量的某种产品。
期货合约的签约人,必须包括三方,不仅包括买方和卖方,还包括期货市场,后者是中间方。双方通过期货市场进行交易,买期货合约的人,是向期货市场买合约,而卖期货合约的人,是把期货合约卖给期货市场。通过中间人交易的好处在于,买卖双⽅都免除了对方不能履行合约的风险,因为期货市场具有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履行单边合约的信誉。
期货市场的本质:分配风险。
期货市场鼓励人们对未来做更准确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