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4
消费,这是所有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消费变得更加随心所欲。打开手机,下单,坐等收货。尤其是各大电商推出双十一、618等一系列活动,再加上花呗、信用卡等各种贷款方式的层出不穷,更加刺激了人们的消费。商家推出新产品,买!发工资了,买!最近压力大,买!双十一,买!618,买!各种节日都过成了购物狂欢节,甚至商家还创造了新的节日,让消费者有更好的理由花钱。似乎,无节制的消费成了一种时尚。
然而,无节制的买买买真的“百利无一害”吗?让消费者花钱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直到今年的双十一前夕,我偶然刷到一部纪录片,名叫《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无节制消费的元凶?难道不是消费者控制不住自己,才会不停的购物吗?这点道理还用拍纪录片?
哦,年轻人,你太天真了。
首先,“计划报废”的诞生。
在资本主义时代,随着机器的出现,流水线产品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业产品。为了提高销量,“计划报废”便由此诞生。比如,一个灯泡的生命周期是2500个小时,商家为了缩短灯泡的淘汰周期,联合起来签署协议,把灯泡的寿命降到1000小时,且超过1000小时的商家就要被罚款。而这,仅仅是计划报废的开端。看看我们的打印机墨盒,也被商家做了手脚,墨盒里面隐藏着一个计数器,一旦打印到5000张,打印机就会提示墨盒需要更换,不过,只要把计数器手动清零,这个墨盒还可以继续使用。
商家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一些传统耐用品,例如冰箱、汽车、洗衣机,成为“快消品”。现在,他们做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更改外观,更改材质,推出各种季节限定,年度限量,资本家通过“有序制造不满情绪”,给消费者植入淘汰的观念,让计划报废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利用我们的恐惧和渴望获利。
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但大家都会害怕死亡。于是,这些恐惧被资本家充分利用,给消费者制造一种焦虑,讲述一些他们不了解但听起来十分可怕的“疾病”,而接下来推出的保健品就是这种“疾病”的解决方案。即,锁定了我们原始的本能——对生病的恐惧。人们抱着花了钱就有用的心态不停地购买,尽管大多数时间都是花钱买心安。号称“每个人都在变老,但你可以选择变老的方式” 的美容行业亦是如此。
最终,让消费者彻底不理性的,是电子支付的出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付现金时会有一种疼痛的不适感,而电子支付则感受不到这种疼痛。信用卡利用了“我们认为未来会更好”的心理假象,让成年人像小孩一样,能够立刻得到东西,不再思考,不再推迟满足感,甚至觉得不需要挣钱就可以购买,早买早享受成了一种潮流。信贷制的出现,让消费者没有时间怀疑、质疑或者做出选择。慢慢的,大家都习惯了超前消费,发现分期买东西不仅能提前满足自己,而且每个月只要还几百块,压力不大。但是渐渐的,消费欲望越来越高,直到自己的钱包再也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
在消费主义的时代,人们通过消费品表达自己是谁,自己想成为什么。消费,成为了一种人格化的代言。学会与消费和平相处,成了一门重要的功课。因为,资本家会制造出无法满足的欲望,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