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天来临,父母不仅要抓紧时间完成春耕,种土豆、播玉米,还得抽空完成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猪事。
记忆里,每年正月底,父母就要开始筹备猪事了。他们在忙农活之余,四处打听谁家有小猪崽售卖。一天中午,吃过饭,母亲背着装有一个蛇皮袋的挎篮(竹编的农具,可挎可背),约上同村的小姨一起去外婆所在的村子买猪崽。等我晚上放学回家时,听到房间里传出了小猪的哼叫声,我就知道母亲把猪崽买回来了。我很好奇小猪是啥颜色,长啥样子?母亲轻轻推开房门,小声说道:“你轻一点,别吓着它了。”我点点头,跟在母亲身后进入房间。母亲在高脚柜下面铺了一层麦秆,四周用木板围挡,算是为它临时做了一个小窝。小窝外面放着一只小盆,里面装着剩饭剩菜。母亲早就跟我说过:这是为了让小猪尽快适应我家的生活。我一眼就看到了一只黑色的小猪,嘴里不停哼叫着。小猪看到我们进来了,吓得四处逃窜。我生怕它跑过来咬我,赶紧跑出了房间。
一整晚,小猪都在哼唧地叫个不停。“妈,小猪为啥一直在哼叫呢?”我问母亲。“它很孤独,应该是想妈妈了。”母亲说。“那能不能再买一只小猪陪着它呢?”我又问。“好。我找着再买一只小猪。”母亲笑着说。第二天放学回家,我迫不及待地跑进房间。我惊喜地发现房间里又多了一只白色的小猪。它俩正依偎在窝里睡觉呢。我想小黑猪应该不会孤独了。
一个月后,两只小猪要住进猪圈了。为了让它俩快速适应猪圈的新生活,父亲提前将猪圈收拾干净,在猪棚上面加盖了一些麦草和树枝,猪窝里面也铺上了干净的麦草。母亲为它们制作了美食,我们全家人都站在旁边看着它俩尽情享受着。“不要站在猪槽(装猪食的容器)里面去了。”母亲说着,将黑猪推了出来。黑猪有些调皮,屡教不改。白猪乖巧很多,让人省心。
我和姐姐每天放学回家,吃过饭,拿着镰刀,提着篮子去门前屋后的山坡上割猪草(方言又叫打猪草)。我们经常会遇见同样在割猪草的小伙伴,大家比赛看谁割得猪草多且品质好。割回家的猪草,倒在堂屋的地上。先把里面的杂物清理干净,再拿专用菜刀将猪草剁碎,和着大颗粒的玉米粉搅拌均匀,倒进猪槽里,这就是两只小猪的晚餐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只小猪慢慢长大,食量也在不断增加。我和姐姐不得不去更远的地方割猪草。我们还未走到家,就听到两只猪的嚎叫声。父母在田里劳作,还未归来。“好啦,马上就喂你们。”姐姐大声说着。它们像是能听懂一般,不再嚎叫,轻哼两声,算是回应。当我把猪食倒进猪槽,它俩摇着尾巴,晃着大耳朵跑过来,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慢点吃,不要着急。”我轻声说。
秋天过后,天气转凉,没有青草可吃了。它们已经长成“大猪”了,目测有两百多斤。此时,它们开始吃热食了。我家厨房的头号大锅就要登场了。我负责烧火,姐姐负责制作猪食。先烧开一大锅水,一边倒入玉米粉一边搅拌均匀,制作成玉米糊糊。待玉米糊糊煮熟后,与剁碎的黄豆杆搅拌在一起,猪食就做好了。舀上一大盆猪食,加入带有油水的洗碗水,倒进猪槽里,它俩依然吃得很开心。
转眼间,到了年底。人们走到各家的猪圈前,看看谁家养的猪肥壮膘厚,那就说明这家人的猪事完成得好,就会受到大家的夸赞与肯定,也会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