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裔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说,我们犹太祖先,即先知者,和中国古代贤哲们了解到并表明:铸就我们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目标的产生与确立。
这个目标就是要通过内心不断的努力摆脱反社会的、具有破坏性的天性,使人类变成一个自由幸福的群体。
这是爱因斯坦一生的信念和信仰。
他,知行合一。
在这本《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中,他既谈到了物理学发展的轨迹和思考,谈到了知识分子在公共事务中应秉持的立场和观点,也阐述了教育与和平的关联。对牛顿、居里、普朗克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悼念文更是让人动容。
在“我的人民”这一章节中,他对自己的同胞犹太人坚韧不屈、互帮互助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爱因斯坦无视威胁,还拒绝过总统职位。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因斯坦不仅是现代物理学的巨擘,也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他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殚精竭虑地思索、奔走与疾呼,贯穿他的一生。他理性的科学大脑与富有良知的高尚精神共同构建了一副伟岸之躯。
论教育,爱因斯坦认为:
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人,而不是仅获取特定知识的专家。学生毕业后,应该是一个具有个性且和谐的人。同时他们又会将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准则。
在授课历史和地理时,老师要传播一种对世界不同民族之差异性的尊重/包容的理念。同时要从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角度来讲述历史,而不应在青年一代中植入军事偶像。
全人类的和平和福祉,正是他要表述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和平主义和超国家主义就是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政治原则。
一战二战期间,他一直都公开宣扬和平的理念,极力主张和平运用原子能。他认为:“战争赢了,和平却没有。”
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可以直接阅读爱因斯坦文集的机会,让我们能直截了当地接近这位伟大天才的“思想和行动发展”轨迹。
这,远比被后人加工整理后的讲述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