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看《超级演说家》觉得热血沸腾,听到许吉如抽丝剥茧的观点,条理清晰的逻辑更是深以为然的折服。每次听完演讲后只能默默叹息自己既天资不足,所作的努力也微不足道,浑浑噩噩二十年愧为相仿的同龄人。
新一季《奇葩说》开播,女神也加入其中,阔别多年,看到她在辩论上的针锋相对,字字珠玑节奏紧凑,仍是精进不休严于律己的格调,却没有了初见时的醍醐灌顶。而被直击要害的杨奇函畏缩失落的样子变得令人心疼,清清淡淡的举出父母的例子,反倒别有一种温度,令人不舍用理性再去驳斥。
四月份做沙盘咨询的时候看着只摆出三四个沙具却倒出大部分黄沙扫出一片大海的画面,自己忍不住分析,自言自语似的呢喃——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努力,我好像就是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陪伴着的是一个很温柔的女老师,带着包容好奇心的微笑看着我说,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往后我们会一起慢慢找到答案的。
七月份在杭州参加EFT的线下体验,在见完朋友回住处的路上接到八星的电话,听他的学业规划。再往后遇见了和八星同样拼命的淏哥、看了与性格图式相关的书,又一次把问题搁置。那时候想,或许这就是天生的呢,大家看起来似乎也很充实并无妨碍,是一种未为不可的状态。
八月份渣渣和女友搬来同一个小区,偶尔闲聊的过程中他说,你看着和大学时没什么变化,但是性格中又有很多棱角的东西不见了。那些戾气的部分,也许曾经是种很个性的防御,却不再需要了。因为已经在学习柔软的力量。
十月份突然想尝试团体咨询,做完入组访谈后似乎一切如故,却又有一些东西开始松动、融化了。月中接到钱姥姥的语音,大意是,为什么我总是看起来对生活很有激情的样子(朋友圈的小事总好像写得很夸张),讨论了近一个小时后,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我知之甚少所以对所有事情都好奇,而大多数人已经见怪不怪。你看,无知有时候也是一种幸运。月底在珺子的推荐下去看了《少年的你》,往后她给我写了一个很长的word文档的影评,嘉琪在某天早上@我说,好希望有个人可以跟壮壮说: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泪目之余给初中时的网友发了一条长信息,知晓了关于“囡囡”的关注。
走下来的这一年,不再茫茫然的尝试突破舒适圈,而是不断的去拉刹车让自己慢下来、停下来。成年后的自己只觉得人是要往前走的,是要努力的,要自律的,是一刻也不能松懈的,美其名曰打破舒适圈去遇见更优秀的自己。可等到真正停下来了,会发觉被一直鞭笞着前进的动力不是对美好的希冀,而是对不被爱的恐惧。控制不住自己奋力奔跑的人,似乎都在潜意识里贴上了一个标签叫做“只有优秀的人才值得被爱”,于是一个劲的追逐向上的“成功”,却发现越来越有形单影只的孤寂感。不断刹车减速的过程,反而像是等“爱”追上来的历程,揭开了许多原本就存在却因为没能理解而未能看见的温暖。最终就像嘉琪早上总结的,其实我们早就不用为了被爱而努力了。其实大家都是在被爱中学会接纳做个平凡的人。
那就可以开启混吃等死的日子不用再努力了吗?不是哦。知晓了以后,我们就可以为了有能力爱和保护别人而努力了。这种努力不再是带着恐惧的窜逃,不会时刻头顶deadline仓促焦虑,而是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动力去不断增值自己生活里的幸福感。
愿你领略了一个个世界后,悲伤又欢喜,愿你学会了沉溺,也懂得了抽离。更愿你,能够如实的随心而动,不被所谓社会规则中的“应该”桎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