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如此开阔的大草坪上和孩子一起玩“搭房子”,各家各风格。我是顺着儿子的思路,略加引导,出来的成品在我眼里“丑”得不行,但耐不住儿子的喜欢,人家说了,他的房子是最棒的!
亮点:
1.屋顶的竹环是烟囱,别具一格。
2.纸板的屋顶两用,天热遮阳,天冷拿掉晒太阳。
其他小伙伴的作品
自己的房子搭完了,还有部分工具使用没体验,转战熙熙的房子,和泥,抹泥,搬砖,搭房子,布置屋顶,喜欢的环节忙得不亦乐乎,不喜欢的环节指派他妈打下手。
其实怎么选,怎么做不重要,都没有错,重要的是孩子在过程中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所谓好或者不好,漂亮或者不漂亮只是大人的感官判断以及喜好。
过程中老师一直在提醒:
注意到宝宝的力量已经很足,在选材上不要超出年龄。
爸爸在参与的过程中请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她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先不要制止,宝宝看到其他孩子的运用信息,看他怎么运用。
过程中宝宝是自由的,允许自由发挥的,所谓的规则则是在集体活动中对于约定俗成的规则事项的遵守。
……
我看到的是孩子满足而快乐的笑颜,持续的工作动力,旺盛的生命力……
的确对于孩子的活动,居于生活化,给出主题,引导观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允许观察和尝试,而不是各种制止。慢养,体现在等待,体现在感受当下,体现在包容接纳,体现在共同参与。
活动中体现出很多的华德福元素,组织方却是巴学园的抬头。带队老师说,其实哪个流派并不重要,包容接纳,他的教学中,运用到孙瑞雪的理论,李跃儿的理论,还有蒙氏的数理操作,还有华德福的元素。在我看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选什么,怎么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当下的感受,选择对孩子有益的部分,海纳百川,找出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