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上窗帘,熄灯,室内是睡眠的氛围。
和家宝躺在床上。
家宝举着奶瓶,喝着临睡前的一顿奶。妈妈在旁边,用极尽柔绵的声调,给他讲三只瞌睡虫的故事,关键是“瞌睡虫”发出的连续不断的哈欠声,极具睡眠感染力。
家宝喝奶后,丢下奶瓶,辗转了几下就睡着了。
然后,妈妈下床,又把窗帘拉开一个小缝隙,让一点微弱的光透进来,方便夜半时分照顾小家宝。
……
睡得迷迷糊糊间,忽然感觉到旁边的家宝有动静。赶紧用牙签把上下眼皮撑开来,想要看看家宝怎么啦。
刚欠起身子,把头探向家宝,眼睛还未聚焦,左脸颊上已经遭到家宝的袭击:家宝右小手出的太快,四个指头的指甲毫不留情,从妈妈的左眼角一直抓到嘴角处。妈妈猝不及防,瞬间跌回原状,留下左脸火辣辣的灼痛感;感觉还未消退,小家伙侧过身来,抬起右手,又朝妈妈抓来,这一下,抓到了妈妈的脖子,只是没有脸部那么痛。
两次“攻击”,妈妈都没有防备。妈妈一边痛着,一边疑惑着,家宝这是什么状态?凝神静觉,小家伙还在睡梦中,只是,似乎睡得有些不安稳,翻来覆去的。想尿了?晚饭吃的多,肚子不舒服了?被子盖的薄了?种种疑惑,妈妈开始睡不踏实了。脸上一阵阵痛,想来抠破了;小家伙怎么还在翻腾啊,快点安静吧,安静吧!
妈妈的心里,全是对家宝的关注与爱护。尽管被攻击,但不减的,是对家宝的爱。
妈妈仔细想一想,家宝之所以会在睡梦中攻击自己的妈妈,可能是因为,室内光线昏暗,在妈妈把头探到他的上方时,睡梦中的他身体还是感觉到有隐隐黑影的压力,甚至危险的临近,人类天性的自我保护机制自动开启。所以,家宝的所谓“攻击”,不过是自我的一种保护。
但是,不管怎么说,心理学家告诉你,面对孩子的攻击,妈妈依旧要一如既往的用爱拥抱孩子,让孩子感觉到,即便是有攻击性的自己依旧值得被爱,长大后,孩子自会富有爱人和被爱的能力。因为妈妈就是孩子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可信的、接纳的、宽容的、安全的。
伴随着家宝无意识状态下给自己创造的痛感,伴随着逐渐安稳下来家宝的均匀呼吸,妈妈在思考中渐渐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