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作为案件比例占我国总案件比例4.5%以上的犯罪行为来说,是不能就这么被忽视的,并且近年来,诈骗行为的涉案金额和发生数量在逐年增加。那么为什么诈骗行为会有如此高的增长?
最根本的一点当然就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因为诈骗实际上是一个投入成本可以很低,但是产出可以很高的行为,也就是它的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是极大的不成正比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新闻报道中,不乏一些上百万以及千万的诈骗行为出现,而犯罪嫌疑人的投入,也只是相对很少的一部分而已。
但是抛开经济利益来说,诈骗行为人做出诈骗行为的心理特点又是什么呢?
首先,心理背景上来说。诈骗者往往认为诈骗行为的犯罪成本很低,一个电话,说几句话,而且对人身没有伤害,并不像重暴力犯罪那样,还可以有不错的收益。诈骗者通常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有过高的错误估计,但是,不得不说,诈骗者一般都很灵活,反应很快,很机灵,善于察言观色,并且有一些知识储备,他们会根据现实情况去揣摩被骗者的心理环境,然后做到直击内心的效果。
其次,性格层面上来说。
通常诈骗者会很有亲和力,很敏感,同时外向,热情。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他们都很有自我挑战的意识,并且都很会说服自己,因为他们明知道自己的背景是假的,都还要继续进行行为,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骗过自己。基于这一点,必须要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做为依托,因为实际情况在不断变化,诈骗者需要随时根据环境变化去变化自己的策略,从而说服别人。
最后,情绪和习惯层面。
诈骗这个行为是个比较纯粹的犯罪行为,一般存在的只有对金钱的渴求,并没有好像其他罪行的渗透的情绪,比如愤怒,嫉妒之类的,绝大多数时候诈骗者就是一直在试探,然后继续试探,直到找到合适的目标为止。但是即使是不停的试探,诈骗者也有自己的态度,很多的诈骗者都会有自己喜欢的角色,经常去扮演这些角色,得心应手。
看完了诈骗行为人,我们来稍微看一下被骗的人的心理特点。(罗大华,马皑《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贪婪。对于利益的无限渴求是受骗者最大的心理特点。很多诈骗都是建立在被骗者对于以小博大这种贪婪心理的放纵的基础上的,在这样心理的驱使下,很容易丧失对于事物真假的基本判断。
需求。除了金钱的渴望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迫切需求,诈骗者往往利用被骗者的需求,提出可以帮被骗者解决迫切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诈骗,在这种需求马上就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很容易缺乏冷静的思考。
轻信。人们往往会对看上去有一定的专业度或者是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说的话抱有比较信赖的心态,诈骗者有时候会利用这种心理假装专业人士实施诈骗行为。
崇拜。对于一些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对于外国人的崇拜,甚至是对于大城市的人的崇拜,都会被诈骗者利用,进行包装然后进行诈骗。
投机。其实走捷径赚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过,但是有一些人对于投机的热爱和执着确实超乎想象,并且认为通过投机暴富,自己缺少的只是那个机会,所以诈骗者才会给这个机会,并加以利用。
趋炎附势。对于权钱的攀附,在现在依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一直在增长,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有那么几个特别有身份的朋友,或者是可以帮助到自己的贵人,所以很多诈骗者会虚构自己的身份,去接近有这些想法的人。
暗示。在团伙诈骗中,会利用人的易受暗示心理,会有多个人一起实施诈骗行为,不断的从侧面对被骗者进行心理暗示,就是我们说的托儿,激发和利用被骗者的易受暗示心理漏洞去进行诈骗。
同情。与前面不同,同情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面心理,但是依旧会被诈骗者利用,比如乞丐诈骗团伙,比如以给家人看病为由的诈骗案件,都是利用了这个心理而发生的。
相近。这种心理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影响人和人的亲密度,比如同样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朋友,同事,这样的身份都是相近的范围,而诈骗者通常会以类似老乡的身份接近被骗者,进而实施后续的诈骗行为。
希望看完这么多心理特点之后,可以对诈骗有初步的认识。千万不要事后感慨,
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诈骗犯“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