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们学中医人士的奠基石,要学会如何辨证论治,需要先掌握黄帝内经的精髓。
但随着网络微课的普及,《黄帝内经》早已不再是医学人士的挚爱,书中对于中医认识健康,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古人有独道的见解和探讨。这些令人看去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在任应秋老先生的笔下,变得通俗易懂,栩栩如生。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此本书主要是根据1978年任应秋在中医首届研究生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成书。录音整理包括全文讲课、分段提要讲解,提问答疑。
读书笔记,第一篇 生气通天论篇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之,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原文解析:
第一,生气,指人体阴阳二气。
世界万物离不开阴阳。比如,男为阳,女为阴。男人多怕热,女人多怕冷。这是取决于体质而言。小孩子,阳气最旺盛,爱动,动则汗出。但其肺脏,脾胃娇嫩,肉食太过,肥甘厚腻滋生,对孩子机体中气运化不畅,出现不想吃或者排便不畅的问题。
第二,生气通天论
主要是讲人体阴阳二气,与大自然之气,息息相关,不可能单独存在。
四季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健康问题。比如,冬天,寒气太盛,侵袭人体四肢关节,会有手足冰凉,关节酸痛的现象发生。
反过来,人不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违背四季特点,盲目肆意挥霍自己的身体,也有很多疾病的产生。
而人体与大自然之气想通的方式,是通过气的升降出入,形成和谐之态。
胃气应降,如果暴食,导致胃气上逆,有呕吐,泛酸症状,还会累积心气,肺气的升降出入,有胸闷、咳嗽等症状。
第三,阳气的重要性。
任应秋老先生,此篇着重阳气的固摄。
他说,根据中医临床实践,面对疾病不怕伤阴伤精,最怕亡阳。人有一口气在,阳气能化生阴,精,新陈代谢开始恢复功能,产生营养物质。
如果阳气不在,疾病加重,难以力挽狂澜。
总结
生气通天论,主要强调气机调达,要与自然界的规律所相应。顺之,哪怕是细菌病毒厉害,人体本身免疫力高,也不会造成疾病的发生,从而到达通神明的境界,维护寿命之本。
神明是变化莫测,变化无穷的意思。通神明,无论自然界如何变化,一旦知道它的运动规律,顺应自然,获得生存的能力和自由,寿命得以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