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北的地理位置,天亮的早,晚上黑的也早。早晨四五点钟,街上行人就多了起来,晚上大约八点多钟就关门闭户,睡觉了。我在离开家乡时已经21岁,每天的作息时间就一直是这样周而复始的。
那时没有电视,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有一个老掉牙的收音机,还不知道什时候就下岗了,不早早睡觉干什么呢。无形当中,这就成了习惯,成了传统。如果晚上八点钟以前还不回家,那家长就要抓狂了,你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像犯了大错。
和现代生活节奏不一样,根本就不知道有睡懒觉一说。家家户户如此,早早起来,三四点钟就开始忙活了。
2
头天晚上就准备好了点火用的带有松油的,我们称为‘明子’,的柈子(烧柴),和一些质量好点的煤块,当然还要有差得多的煤面(精品次品混用)。
早晨到厨房里的第一件事,把劈好的木柈子小心地在锅灶里的篦子上面架起来,然后将点着了的“明子”放到木柈中心,等木柈着起火来,再将煤块摆在木柈上面,此时不能将火压灭,要透气,让火痛快的着起来。当木柈成灰时,煤块已烧的通红,确认火已经着起来后,再将碎煤面加上水搅和搅和,铺在煤块上面。此时的技巧是,不能让煤面从火底下的炉箅子漏下去,直到所有的煤都着起来,煤变成了红色的煤炭,这时候既完成了早饭的最初的必须的程序。这个程序远远还不叫做饭,只能是叫做点火。
3
点火顺利,一次完成,如果烟筒不通,或炕洞有堵,那火是不给你着起来的,奄奄一息,严重时,烟不走烟筒炕洞,会倒烟的,就是那烟都从灶坑里呼呼地从所有的灶台缝隙漏到厨房里了,此时这饭就做不成了。
这时候就是需要给炕洞和烟筒做清理了,东北的生活需要定时清理炕洞和烟囱。说清理两个字简单,那是要把炕或墙的砖取下几块,用一根铁丝,在一端绑上布条子,放到洞里,直到认为里面是通的了,再把内里的炉灰清理出来。把洞补上,用泥抹死。好麻烦,但那个年代,这都是家常便饭,吃个早饭就这么费事。
4
也许东北的气候所致,早饭是一点对付不得的,跟现在的正餐差不多,得有菜有饭,讲究点的还有汤。
六点左右天大亮,家家正了八经的吃完早饭,上班的还要带上午饭的铝制饭盒。那时候的食堂,单身宿舍,只供单身职工使用,拖家带口的不能有那里的饭票。从小到大似乎压根本就不知道这吃饭还能在外边吃。
我不知道别人家早饭都吃些啥,我只知道我们家早晨会有蒸发糕,贴饼子,同一锅里会把炖菜一起完成。粮本上很长时间都是每人供应大米一斤,白面两斤,其他都是粗粮。很少见谁家吃大米饭,蒸馒头,多半都是小米多大米少的二米饭,和两掺的玉米面多白面少的发糕和贴饼子。
5
夏天一般做完早饭要尽快让火灭掉,否则屋子里就成了火笼子了。但在冬天,做好了早饭,要小心翼翼的在炉灶里把火封好,既让它不灭,但也不着,直到下午做晚饭,用炉钩子在火堆里捅几个眼,那火苗子窜起来了,就不用再重新点火了。冬天的取暖问题就靠这灶坑里的火了。
早晨一般多做些,中午吃剩的,家里孩子多,赶上了吃一口,晚了没了就免了。
晚上基本上就是稀饭了,说是稀饭,但介于干和稀之间,咸菜是主要的配菜,很少有做菜的时候。由于那种生活状态,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会腌咸菜,腌酸菜,做豆瓣酱。
6
自从到北京上学,食堂的早饭就变成了稀饭馒头加咸菜了,好简单呀,心里多么希望老家东北人能把早餐的习惯改成这样该有多好呀。从那时起,生活习惯早餐变得简单多了。
可喜的是,社会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燃气和电的使用,楼房拔地而起,公共供暖,让生活的方便程度不知道翻了多少倍。过去的条件下的生活,应该说就是填饱肚子,活着。现在是在保证小康生活下的享受生活。
今昔对比,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那时候谁曾想过现在的生活如此方便,过好当下,活在福中一定要知福,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无戒90天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