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思考过关于教育的三个维度,我把其教育的维度分为三类(如图):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认知教育。
今天在看爱因斯坦《我的价值观》中提到一句话,跟我之前的思考观点非常相似:
他说教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否则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人格却得不到和谐发展。
对应到我的维度中其实就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最终只能证明你是一个有用的机器,只有认知教育才会让你懂得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即认知教育才是让自己明白做什么是对的又或是做什么是错误的。
专业是工具,认知才是人的独特能力。
稍微抽象一下,就会发现:应试教育解决的是人和物的关系,人如何更好的解决物质效率的问题。
而素质教育则解决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如何更好的解决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协作效率。
而认知教育就是在梳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自己这个个体在这个世界上如何选择,决策和定义“正确的”自己,并如何按照自己定义的“正确”的规则去适应这个世界,去优化这个世界。
我们常说的价值观,世界观,其实就是在认知教育中习得的。
如果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最终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的做事,那么认知教育则是让我们具备了做选择,判断和定义 正确 事情的能力。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的模型化,标准化,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标准化,就导致了在这个世界可以规模化复制,甚至这其中的竞争的并不是人与人,还是人与科技的角逐。如今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多标准化的重复性工作已经让机器变的更具竞争力,同比机器,人在标准化工作中是一个更大的变量。
而唯有认知教育,才是每个个体更“独特”的能力。
因为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最终每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定是独特的,但我们在人文的生存环境中,打拼,奋斗,走久了,就被环境同化了,行为也就千般一律了。
这其实就是丧失了自己定义“正确”的独特能力,价值观已经被群体同化,成为了为了适应组织而产生的同质化决策能力,即便是自己知道哪些对或者不对,碍于群体的视角,最终也是随大流选择了不吱声,这其实很可悲。
如此,我们经常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在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注意力在武装自己正确做事情的能力,但可悲的是我们却很少投入时间去思考,去构建自己的“价值观”。面对众多选择时,不知道如何判断,选择什么是“正确”的事,面对世界变化时,更不知道如何定义什么是“正确的事”。
这是时代“教育”的悲哀,也是每个个体缺乏思考的后果。
虽然我们说互联网让连接效率加速了,但同时也让那些本来不思考的人更加随大流了。在这个物质信息连接丰富的时代,那些能够持续思考并定义出什么是“正确”的人依然非常稀缺,即便在大众面前认为他们是“错”的,“孤立”的,但最起码他们是在做自己,更何况大众的理解也许更是不对,他们也不过是在用“传统”和“习俗”来反对新兴的认知和事物而已。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也许就是给会思考的人说的吧。
认知成长,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孩子做起,从对“正确”的决策定义开始。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