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好的养生:善忘、少怨、寡思

古人常说: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现代医学理论也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百病由心生,百病从心治。


世间最好的养生之道,不在于颐养身体,而在于怡神养心。



善忘


苏轼在他的养生篇中写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张鄂请求苏轼写一幅字,内容是关于养生方面的。


苏轼笑着说:


“我得到了一个养生长寿的古方,药只需四味。今天就赠给你吧。”


说罢,苏轼在宣纸上就写道: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寑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其中的第一味药“无事以当贵”,便是劝诫人遇事时要放得下,看得开。


常挑一担愁,容易压垮身体;心藏一堆事,难以装下快乐。




举重若轻地安放往事,身心才能得自在。


杨绛晚年时,她的后辈付研曾说:


“当时杨绛不仅要承受亲人离世的痛苦,还要抗衡市侩之徒对钱钟书名气的利用。


一般人身体恐怕早就被拖垮。”


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虽然悲痛难耐,但杨绛选择以读书养性,以写作遣忧。


她自己称此为:“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进入超然忘我的境界,把痛苦搁置在岁月皱褶里,直至105岁,杨绛才告别这人世间。


巴尔扎克曾言:“如果学不会忘记,人生无法再继续。”


调养精神的秘诀,就在于让想不开的事随烟消散,把心中不快的事丢掉。


就如亦舒曾问倪匡:


“你家的盆栽养得那么好,有什么秘诀吗?”


倪匡笑着回答:“很简单,秘诀就是死的丢掉,再买新的。”


养盆栽如此,过日子其实也是这样。


沉浸在走不出的痛苦,人也会逐渐枯萎。


唯有看淡人生的花谢叶枯,身体才能永远保持盎然生机。



少怨


曾国藩曾说过:“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


凡事忿恨在心中,只会茶饭不思,形容枯槁。


看淡不平事,不怨生活苦,自然会气顺身健。


95岁高龄的齐白石说养生有“七戒”,其一就是“戒悲愤”,他的得意弟子李可染也深得其精髓。


有一天,李可染费了大功夫画好了一幅画。


等出趟门回来,就发现这一幅画被自己的两岁孩子“涂鸦”了。


李可染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提笔写上一段文字:


“丁亥端午,余偶不在室中,二岁小可为我乱盖图章如此,俟其长大成人再与理论。” 


这件事只是李可染一生的缩影。



后来在人生低谷时,无论受到再大的委屈,他都没怨恨过谁。


他一生中画过三幅布袋和尚。


弥勒的性情是“无挂无碍,笑看世间”,李可染也希望自己放下执念笑看一切,像弥勒佛一样逍遥自在。


所以在第三幅笑和尚里,他如此题款: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一味地怨天尤人,就会陷在负能量的磁场里。


不抱怨生活的曲折,才能把小日子过好。


中国最后的大儒梁簌溟先生活到95岁。


他一生都怀着这样的心态:


“未来的世界会好,我不对人生的未来持悲观态度。”


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梁簌溟住在小红井胡同,每天早上被罚扫马路,扫厕所。


但梁簌溟却对这种生活安之若素。


每天悠然自得地扫完地后,就到护国寺的华清池泡个澡,或是到北海公园打一趟拳。


古语有云:“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纠自轻松。”


一个好心态,就是一味良药。


人生风雨里,我们要懂得坦然接纳一切的起起落落,当身心宽一丈,疾病自会退一尺。


不比


读《三国演义》时,我们常常感慨于周瑜英年早逝的下场。


周瑜本身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但他凡事都想跟诸葛亮较劲,最终造成了自己悲哀的结局。


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写道:“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


人比人气死人,命比命气出病。


人一旦不快乐,健康又何从谈起。



我们要明白,这世间之事,比不完,争不尽。


与其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不如专注于生活本身。


日本奈良一家医院,有一位工作了70多年的心理医生,叫中村恒子。


连续在一个单位工作大半辈子,恒子从来没有和别人发生过冲突,每天都是淡然从容,轻松无忧的样子。


被问起幸福的秘诀时,她给出的答案只有三个字:不比较。


工作以来,恒子从不和人攀比。


比她年轻的医生被提拔晋升时,她完全不在意。


单位的同事待遇比她好时,她也不会感到不满。


她说:“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轨迹。和别人比较让自己陷入失落、嫉妒中,实在毫无意义,只会消耗精力。”


梅花不与牡丹争艳,自有暗香浮动,每个人的生活各有其精彩。 


有的人一间屋,六尺地,也能过得满心欢喜;有的人桌当床,衣作被,也能颐养天年。


尘世间幸福终究不是比出来的,而是过出来的。


寡思


现代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反刍思维”。


简而言之,指的是对所烦恼的问题,进行反复、被动地思考。


一旦陷进“反刍思维”,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这刚好印证了《养生要集》里说的:“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


一个人,如果心有千千结,病根自会种下。


医圣张仲景曾为另外一个名医治病。


这位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一直惆怅无人继承他的医术,因为思虑过重,身体抱恙。


医者难自医,张仲景一番望闻问切后,确定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药丸,涂上朱砂,让沈槐食用。


沈槐看见这药方,觉得好笑,命家人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无论是朋友亲戚,还是同行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


“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他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沈槐才恍然大悟,其实张仲景以五谷杂粮开药方,一方面是以别出心裁的方式让他转移注意力,另外一面是劝他饥来吃饭困来眠,不要想太多。



有时候,不是病痛选择了人,而是自己因为思虑过度,找上了病痛。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要求实验者把未来7天预想的烦恼写下来,投入“烦恼箱”。


三周后他打开箱子,与实验者一一核对,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都没发生。


接着,他又要求大家把剩下的字条重新投入箱中,等过了三周,再来寻找解决之道。


可是最后发现,那些烦恼,也不再是烦恼了。


冯唐在《万物生长》中曾说:“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换言之,幸福就是不多想。”


只要我们心念通达,做到心中无挂碍,就能活得一身轻松。


明朝医学家龚廷贤说过:“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养生的最高境界,在于养心。


善忘是为了遗忘悲伤,少怨是为了消除负能量,不比是为了减缓焦虑,寡思是为了清净宁神。

浅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古人常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现代医学理论也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晨阳阳阳阅读 175评论 0 5
  • 人活一世,坦然面对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保持好的心态才能造就好的人生。善忘是为了遗忘悲伤,少怨是为了消除负能量,不比是...
    梅园春暖阅读 2,079评论 6 103
  • 作者:洞见·念念 快乐并非无忧,是学会了忘忧。 年轻时总要把什么事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才发现,善忘其实是一种能力,...
    槿槿沫沫文字分享者阅读 220评论 0 4
  • 年轻时总要把什么事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才发现,善忘其实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随着年岁增长,精力本就越来越有限,如...
    清巧浅笑阅读 123评论 0 0
  •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一年,我来到徐州。 不在计划内,眼看着,开学的日子开始倒计时,心内充满了恐惧,缺少一场说走就...
    心若芷兰阅读 770评论 12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