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从来都不是事情的全貌,甚至不是事情的真相。
所以,我会提醒自己,不要总是用肯定的语气说出自己的猜测,而是要保持开放性,并随时准备好接受现实的检验。
毕竟,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被过滤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可以印证这一点。
比如,很多人都害怕坐飞机,他们可能认为飞机是不太安全的。但是实际上,对于长途旅行来说,飞机可以说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
国际机构统计显示,飞机发生重大事故的概率大约为三百万分之一。这意味着,从概率学上来说,飞机需要安全完成三百万次起降才可能遇到一次事故。而且,飞机配备了多种安全系统,包括气象雷达、盲降系统和飞行防撞系统等。
相比之下,汽车其实是安全系数较低的。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发生交通事故244937起,死亡人数为63194人。这意味着,平均每8分钟就有1人因车祸死亡。尽管这些数据只是某一年的数据,但已足以表明,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汽车的安全系数相对较低。
那为什么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飞机更不安全呢?
实际上,是那些关于空难的报道让人们对飞机产生恐惧。如果飞机发生意外的话,媒体一定会争相报道,并大肆渲染,于是,全世界都会知道飞机的事故并对此印象深刻;但是如果大巴发生了意外,媒体炒作的热度不一定会很高。
同样的,如果要人们猜一猜,在我国,大学生的自杀率与全国平均自杀率相比,是更高还是更低,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大学生的自杀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大学生的自杀率(10 万人中 1.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 万人中 7.5 人)。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印象呢?
因为大学生自杀更容易引起媒体的兴趣。其实,在我国,农村妇女的自杀率才是最高的。但是大众传媒更倾向于报道大学生自杀、政客自杀、富商自杀之类的消息,相反,一条关于农村妇女自杀的新闻往往难以引起轩然大波,除非其事发有因且动静很大。
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传媒对信息的过滤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同样,我们还应当认识到我们的大脑对信息还会再过滤一遍。人们会倾向于记住那些能支持自己观念的信息,而忽略掉那些自己不愿意相信的事情。
所以,这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相,所谓的真相永远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