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真实的事儿
前两天吃完午饭和同事聊天。他说自己这两年的年假感觉不够用,以前好像没觉得。仔细一想是因为前年他把年假都用完了,而之前他都留几天年假到第二年。
每年的年假天数不变,只因为某年年初开始没有额外的几天年假,导致了我同事这两年都感觉年假短缺。是不是听着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又有点似曾相识?
我们常常看到穷人越来越穷,忙的人越来越忙,却也无法摆脱。这就是《稀缺》这本书中想要探讨的问题。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稀缺》这本书采用了科学的方法研究了稀缺对人的影响,包括了金钱,时间甚至是智力上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尝试从科学的角度来阐释一个扎心的现象为什么穷人越穷。
前面提到的这个情况就是在《稀缺》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典型场景之一。如果说用金钱来解释大家可能不服气,那用时间来看可能相对公平些。同样是一天24小时,同事之间所做的工作也相差无几,为什么有人就能井井有条,而有人焦头烂额?
可能仅仅是因为每天打开的方式不同。
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我是有这么个感觉。同样是做一件事,如果预留好了时间去做感觉心情愉悦,做完了还有成就感。但是如果是突然事件而且还有一个时间期限,可能实际花的时间一样,但是自我感觉不仅时间很紧张,做完还有种无尽的焦虑。
工作井井有条的同事可能只是在前一天把今天几件重要的任务罗列了出来,把必须做的事情参加的会议预留出了时间。而那些忙到焦头烂额的,可能只是因为每次都是突然之间惊醒到有什么重要事情没有完成而着急赶工。
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缺的更缺,恶性循环
平时我们时常会有这么个感觉:你缺什么,就会越来越缺。《稀缺》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稀缺会进一步延续并加剧稀缺。
贫穷的人会一直穷困潦倒,忙碌的人会永远日理万机,孤独之人会中日形单影只,而节食的人总是会以失败而告终。通常我们会从文化、个性、偏好或者制度因素去寻找答案。而作者的研究从另一个视角解释了这些现象的原因。
稀缺心态
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对每个人来说,心智是有一定带宽的,而稀缺会降低我们自身的心智带宽。
虽然电脑不能和人脑相提并论,但是对于这个现象倒是有个可以类比的例子。起初电脑运行稳定,当你点开某一个软件时所有的程序都变慢了,甚至鼠标键盘也不响应了。此时你要去“杀死”那个罪魁祸首,系统就又恢复了平静。
而作者所说的稀缺心态也是类似,当我们的注意力太过关注某个稀缺的资源,我们的心智就无力正常运行,甚至是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在软件系统中,我们常常因为系统的bug太多而一直疲于奔命,却没有时间从整体上解决架构的问题。最后陷入的恶性循环。
此时我们就要想办法“扼杀”那个罪魁祸首。
预留带宽,应对突发
到这里,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个局怎么破。作者建议大家在安排事情时,要从心智带宽的角度入手。合理安排带宽,高效运用自己的心智。
作者提出了这么几个方法:
- 优化方法,减少带宽使用
- 阶段式奖励,节点式提示
- 预留带宽,应对突发
第一个方法的着手点在于减少处理事务时的带宽使用,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优化事务流程。比如作为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在开发过程中有些常用的命令或者测试可以写成一个脚本,做到一键部署和测试。这样我就可以从重复繁重的简单工作中脱离出来,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此时,你有没有想到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流程可以优化呢?
第二个方法可以用来治疗拖延症。通常我们都知道要去做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但是我们反而会拖延这些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不仅难,而且还不容易见效。比如写报告或者论文,分明事先有充足的时间,偏偏要证明deadline是最佳生产力。作者提出的方法其实就是分解法,从带宽的角度看就是分批提前把带宽分配给这些重要的事情。定期得感受到截止日期的压力,也更快得能获得正反馈。
第三个方法最初有点反直觉。简单来讲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带宽用尽。通常为了充分利用好时间,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感觉这样开足马力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但是研究发现工作生活中时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而满满的形成安排让我们无法有空闲去应对。而这些突发事件的优先级又很高,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打乱之前的安排,搁置事先计划的任务。进而陷入无法完成预定任务的恶性循环。如果每天你都忙得团团转,那么你就该想想是不是要适当留出一些时间处理突发事件了。
没有银弹
作者虽然给出了应对这种稀缺现象的建议,但是我还是觉得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十分的适用。也有可能是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想法。
正如神书《人月神话》中提到的观点--没有银弹,可能并没有什么绝招,而是要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作者的建议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开始。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愿各位能够在凡尘俗事中跳出稀缺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