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管理的四个误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质量管理正在发生裂变:由一个公司的质量管理(CQC),向全集团(含供应商)质量管理(GWQC)转变,供应商质量成为集团公司质量中的重要一环。

完善的质量体系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只有加强供应商质量体系的管理,质量才有根本的保障。如何加强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供应商管理的4大误区

误区一:无节制压低采购单价

在制造业成本构成中,原材料一般都占有很高的份额,企业高管对原材料成本予以关注,这本在情理之中。但是,管理者会不知不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原材料的采购单价上,并期望通过无节制压低供应商价格,来提高自身成本竞争优势。

无节制压低采购单价的后果是严重的,供应商或者因为无利可图而被迫停止供货,更坏的情况是供应商为了生存而采取以次充好的应对策略。可见,期望无限压低资源价格来获得成本优势,不仅背离了精益管理思想,而且企业还可能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误区二:太多审核监管,太少辅导支持

许多企业抱怨,供应商能力低下,品质、交货等总是达不到要求。面对问题,许多管理者想到的是,通过加强审核监督,甚至采用重罚等手段来达到目的。至于对供应商实施辅导,帮助提升管理水平方面,则没有意识或少有作为。其结果是,供应商能力提升缓慢,考核和处罚还会增加供需双方的不信任感,以至于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

误区三:能拖欠货款成了被奖赏的能力

有的企业以为,能够拖欠供应商货款是采购方值得称道的能力,并以此来考核采购的工作绩效。其结果是,企业想方设法拖欠货款,还经常找供应商茬子,以品质不良或交货延迟等为理由不支付或少支付。这样做的后果是,企业信用和形象严重受损。我的一个供应商朋友就告诉我,他再也不想和国内某大牌企业做生意了,原因是对方不仅做事霸道,而且支付信用很差。

误区四:供应商不行就换

在一些企业看来,更换供应商易如反掌,因为有太多的中小企业等着成为他们的供应商。在不断更换供应商的过程中,这些企业确实能够从中得到实惠。但是,这样做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供应链整体能力提升方面无所作为,缺乏积累,而且还会在企业信用和形象上遭受莫大的损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