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段子逗乐无数观众的岳云鹏,这几天因为一封公开信,再度登上热搜。
公开表示:“但凡有一点办法不会这样”。
仔细一看,在岳云鹏这封“龙飞凤舞”的信里,不只发发牢骚那么简单,甚至还包含一封“招聘信”:“能辅导我闺女写作业就可以,别的要求没啥,年龄、政治面貌没关系,尤其是英语作业,我崩溃了,工资面议。”
从岳云鹏公开的陪写作业照片里,不难看出,作业真的把他难倒了。
从惆怅的挤眉弄眼,再到无可奈何的苦笑......岳云鹏到底经历了什么,辅导过孩子写作业的家长,都懂!
陪写作业的家长,到底有多惨?
一天午休,两个同事纷纷跟我吐槽她们的孩子。一个同事说她有次陪儿子写语文作业,气得摔盆栽。
因为作业里有一道题是用“要么…要么…”造句,结果她儿子张口就来了句:给你五毛钱,要么?要么?”
另一个同事说,你这算什么?
她女儿孩子思考问题从来都不按套路出牌,比如有次做英语作业,问她动词的后面跟什么?孩子想都没想,直接答:“打次”!
同事说当时气得,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我的孩子还在上中班,没有太多经验跟同事分享,但其实陪写作业的“魔咒”我早有体会。
因为我们小区隔音效果不太好,每周我都会听到邻居老母悲催的嘶吼,“这个题不是跟你讲过吗?怎么还做错?做不完不准睡觉。”
这位母亲我认识,平时待人谦和有礼,但一遇到陪写作业,就像变了个人,根本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
一个爸爸辅导儿子做作业,气到叫儿子“大哥”
每当这时候,我都会感慨,当家长真不容易!陪写作业真不容易啊!
然后再扭头看看,旁边已经熟睡的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一股对未来深深的担忧涌上心头,未来我也会这样吗?
陪孩子做作业这个“魔咒”,难道只能被动接受,无法打破吗?
焦躁的心都从哪儿来?
很多家长说,我也不想发火啊,可那时那刻,谁能忍住!
跟朋友小晴谈及这件事,她向我倾倒了一窝的苦水:
你知道我花费一个小时,写满一整张草稿,儿子还解不了一道二元一次方程是什么感受吗?
你知道我因为辅导孩子作业,气到撕了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后,却又自责到睡不着觉的感受吗?
你知道因为这个月业绩没达标被领导批评后,回家还要面临孩子一堆错题作业那种窝火感受吗?
那种眼睁睁看着孩子犯低等错误的憋屈感,还有那种因为孩子一篇作文就能消耗掉唯一可以休息的周末,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最后融汇、积攒成焦躁、愤怒的负能量。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醒他的同仁: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于父母,这何尝不是一种警醒?
孩子在恐惧之中不会有什么学习和思考,我们用咆哮的方式喊出的每一句话,内容是什么他们压根儿听不进去,就只记得你发火了而已。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长期处于过度焦虑、情绪化当中,会逐渐失去对孩子的宽容程度。不及时调整,会更加剧父母的焦虑,让辅导孩子作业成为大人和孩子共同的生命之痛。
你怒吼时,孩子在想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你大吼大叫,恨铁不成钢时,孩子在想什么?
曾有一档综艺节目《小不点嘚吧嘚》,说的就是孩子对父母辅导作业时的心声。
其实,孩子们心里也很难受,并不比我们轻松。
“(爸爸妈妈)每次给我辅导做作业,我的心里也挺急的,我也想很快的去理解,希望你(爸爸妈妈)辅导我做作业的时候,心不要那么急,更好的理解我。”
无独有偶,综艺节目《考不好,没关系?》通过父亲与孩子互换身份的设定,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节目组先是让老爸们做考生回答小学的题目,孩子则扮演家长围观。
结果,大批家长考场沦陷,毕业十几年,连基础题都快忘得精光。
孩子们翻身农奴把歌唱,看到狼狈的爸爸们连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恨铁不成钢,考试被淘汰了,还扬言要“收拾”老爸。
充满童趣的话语里,藏着家长们平时的样子。
节目里,还出现了感人的一幕。一个小女孩,不但没有数落爸爸,反而跑过来给了爸爸一个大大的拥抱,相信这个爸爸,应该感到温暖情感的强大支持了吧。
反思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立场上想一想,他只是做错了几道题目而已,就莫名换来一顿骂,有时还会挨打,内心不免充满恐惧和委屈。
真的对他们的学习有利吗?
孩子们终究会长大,有些题早晚会做,但成长的过程只有一次,你想成为他们心目中什么样子的父母,或许从现在就可以开始改变。
不要急着去制止,试着等一等
前斯坦福新生学院院长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演讲中提到:
所有的父母都期盼孩子从小吃好、喝好,长大了要上最好的学校,要拿最高分。
几乎所有家长在一开始都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盼,所以,我们不允许孩子有一丝出“错”的倾向。
曾有一位名校的班主任和我说,刚开始他也经常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发火,可在改变了想法后不仅再也没发过火,儿子还考上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他说:“我想让他自己知道哪里出错了,而不是他刚犯第一个错误时就急忙纠正。一来很打击他的积极性,二来我相信“相信”的力量,我相信他做到后面会意识到不对。
我会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急着去制止,【这是错的】、【这样不对】、【你这样不行】,这些话统统都得憋回去。
再等一等,也许他会自己纠正过来,也许他会因为答案的不通顺而恍然大悟、也许他会在试错中找到更完美的答案。
这宝贵的等一等,也许可以少抹杀掉很多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也让我看到【凡事皆有另一种可能】。我们不一定要否定它,试着接纳它,相信它。
所以,我总是会在最后一刻才说出,“让我来帮你”。
都说,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其实换种比喻,更像是默默耕耘,期盼着一场大雨的到来。
你没法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
那么不妨耐心一些,只要云层不断地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总会孕育出甘霖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