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四高一学部第一次家长会在小报告厅如期召开。六点整,结束了集体家长会主题讲座后,人群瞬间涌进了各间学科教室。刚参加完教研活动回来的我,赶紧回到教室迎接我的客人们。
根据以往的经验,第一次家长会我们主要是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安抚他们那颗易碎的粉红小心心,力保孩子回家不会经历狂风暴雨,确保准确传达学校教育理念:不排名,只与自己比较;重过程,学会规划和自主研学。
每位家长拿着从孩子导师那里领到的成绩单,穿梭于各科对应教室与老师进行一对一交流。一切都和无数次的家长会那么相似。我们和门诊大夫一样,针对每位“病人”的情况,诊断病情,开方抓药。我的教室里渐渐又排起了长队,我的嘴角又开始有了干涩感。
渐渐,一丝惶恐忽上心头,谁来治愈我们的恐慌?
不论是学习优秀的孩子还是学习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每位家长都希望我们各科老师告诉他们:我的孩子还有什么问题?我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一位各科成绩优异到极致的孩子家长不相信孩子这次能考这么好,认为孩子根本不会学习语文并且还有很多问题,甚至怀疑此次幸运成分太大而不足以说明真实水平;一位不重视文科学习的孩子家长在我刚刚点出孩子语文学习上的一个缺点后,迅速自动补充另外三条致命缺点,当我试图引导家长发现孩子优点时,家长又补充了另两条罪状;一位平时无暇顾及孩子学习的家长对不及格的两个文科成绩非常不满意,但却依旧无法做到今后多陪伴、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情感需求和人生规划。
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从内心深处都不愿接受一个不太完美的孩子,我们逼着孩子做全能选手,但自己却还不是金牌教练。谁来治愈我们的集体恐慌?我想到了今天试卷讲评课上对段考小作文“描写有特点的老师”时的评语:我们写不出来摆脱刻板印象的有特点的老师,是因为我们缺少观察的眼睛,缺乏对人对事的正确价值观,不能发掘每个人身上的亮点和优点。如果孩子身边的家长、师长都是如此行事,孩子恐怕也不过如此吧!家长会更像是对家长的个别化答疑、家庭教育培训课程,只是时间太短,不能精准定位、面面俱到。
所以,家长会上我们该谈些什么呢?
首先,不能回避孩子真实的问题,一针见血,切中要害。诊断要准确,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但也不能扩大问题,作无效推测。
其次,更多的要肯定孩子的优点。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孩子,要承认差距,要看到不同层级的孩子是否做到了自己的最好或较好。让家长和孩子都明白可以和老师制定个别化学习方案。
同时,鼓励性的语言一定是正面能量,让孩子深切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各科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只有发自真心的悦纳才会悦人悦己。
最后,要和家长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利关系,在正确的事情上形成合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制造一个新的问题。
家长会是一次短平快的会诊,难免会有误诊,需要保持适切的回诊次数才能在医生的妙手回春术下,做到让病人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