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这件事,大概率还得等等

最近周末双休这个话题,在网上的讨论挺热闹的,我看了一下,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持赞同的观点,但凡有一点不同意见的,都被喷成筛子了。

先申明一下,我也是赞同双休的。但成年人都知道,很多事情的推进落地不是仅凭民众的个人意愿来的。就像中国的房价,有产者希望房价升值,无产者希望房价烂大街一样的。

事情的由头是最近几个大公司,突然就发内部邮件,不鼓励低效内卷,不鼓励加班了。我查了一下事情的起因,结合我个人的思考,感觉这事也许不是想象中的这么简单,接下来我就把自己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供小伙伴们看待这个事情有另外一个参考的视角。

1、首先是咱们国家的政策导向

咱们国家现在面临的挑战有很多,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消费不振的问题。前几年咱们提出来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讲的就是这个事情。

在整个社会经济循环中,消费才是一切经济增长的基础。消费增长了,品牌和工厂才会有营业收入增长,有钱人看到有利可图,才会引发投资建厂,开办企业,才会有新的岗位释放出来,百姓的收入才有可能增加,增加的收入才有可能继续投入到消费中,促进正向循环。

可是消费的前提,是要有钱有闲。如果大家都是996,这个社会会演变得非常可怕。首当其冲的是年轻人没有时间社交,不社交哪有消费,不社交就没有朋友圈,不会谈恋爱结婚,不婚不育就慢慢变成社会的主流。中年人如果都是996,就没有时间照顾到家庭,家里老人生病无法照料,孩子周末没人管,难得休息一天,还得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社会消费的主力,反而是在职的各个牛马,不把这群人的时间解放出来,促进消费也只是喊喊罢了。

所以高层看到了这一点,在去年的两次高层会议上提到了这个话题,强调了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多说一句,其实很多公务员也做不到双休,不但做不到双休,基层公务员甚至都很难保证每周有一天休息,很多地方的现状是事事压实基层,挣得少还忙的很。

2、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

前些天,欧盟通过了一个法案,名字叫《禁止强迫劳动法案》,大家可以去搜一下。主要的意思就是禁止在欧盟市场上销售、进口和出口任何使用强迫劳动生产的产品。

这个法案要求销往欧洲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守8小时工作制,即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超过8小时的加班无论是否自愿均视为强迫劳动,你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

法案是在2024年正式投票通过,于2025年生效,但面向所有的企业有3年的缓冲期,到2027年底全面实施。

这就意味着,咱们中国的出海企业,在未来要想把产品卖到欧盟去,就不能出现强迫员工劳动的情况存在,一旦违反被查到了,就会拒绝通关你的产品。之所以给了3年的缓冲期,我个人感觉,应该是在找一套方法,落实这个法案。怎么理解呢,就是欧盟得找一个衡量标准,来给全世界的加工厂做一个认证,类似于欧盟产品环保认证是一个道理,有这个证书的产品他们才会进口。

3、背后还有ESG资本的影子

这场反对低效内卷,反对加班的由来,个人认为背后还有很大因素是ESG基金的影子。

前面提到了欧盟通过的法案,这个法案我个人理解阴谋论的成分不高,欧美人对于劳工的合法权益的认知,一直和咱们东亚的文化圈有点不一样。他们发达起来以后,民间确实搞了很多次的劳工运动,动不动就罢工,也确实给很多国家的劳工争取到了相对宽松的工作时长,比如咱们国家施行的一周5天,累计40小时的工时制度,就是参考的美国。

一个行业整体罢工这样的事情,在咱们这里是比较少见的,中国人民一直奉行的价值观是吃苦耐劳,只要有口饭吃,大部分人是能忍就忍了。

但是现在不行了,很多的上市企业,特别是境外上市企业,他们要想始终保持境外资本买自己的股票,其中一个重要的资本来源就是ESG基金。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主要用来衡量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感。统一把投资此类企业的共同基金叫做ESG基金。简单查了一下,ESG美元基金大概是120亿美元的大小,而国内的ESG基金规模大概有8000多亿,这个规模都还在快速扩张中。

所以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除了披露年报之外,都在积极的披露ESG报告,也就是阐述你在环境治理,社会责任治理,公司治理上有没有违法违规。强迫员工加班,恶意内卷刚好就属于这个范畴。

4、员工变了,心态也变了

咱们国家改开以后,40多年的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依托了四代人,分别是60后、70后、80后、90后,这四个群体自从工作以后,心态差别很大。

60后和70后基本可以看作一代人,这两波人成年后刚好遇到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头20年,但那个时候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老百姓都没钱,所以这两波人都是拼命干的一群人,苦点累点都不算啥,只要能挣钱改变自己的命运。

80后90后,这两波人刚好遇到了高校扩招的20年,大部分毕业后都想留在城里,可是在城里生活你得解决衣食住行啊,于是这一群人也得拼命干活,让自己在城里有个安身立命之本。

可是自从95后00后这一波步入职场,他们的生存环境又不一样,他们的父辈大部分积攒了一点家底,不论挣多挣少,至少饿不死。另外抬头一看,他们的领导都是年纪不大的80后90后,短时间来看阶层被锁死了,坚持奋斗打破阶层的人就少了很多。再加一波高房价,高结婚生育成本,就大部分想明白了,爱咋咋地。

所以这几年,在年轻人群体中比较流行的都是一些“教老板做人”“定闹钟提醒下班”这样的,咱们这个时候再强行推行加班文化,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很多小伙伴看到这里,会觉得,那双休外加不加班这事,不就妥妥的了么?

个人认为,长期来看目前的这种内卷加班,周末无休的事情肯定会加速改善,但一下子还落实不了,未来大概率会实行圈层式的逐步解决。

第一波解决的,应该是那些跨国卖产品的高利润生产型企业。比如美的、大疆、海尔这些公司,三个原因,一个是他们的产品很大比例上,是销往欧美国家的,你不符合别人的法律,就卖不过去。另一个是因为这些企业都有一定的自主研发壁垒,也就是说他们的技术研发溢价很高,就算不压榨员工,也能有充足的利润。最后一个,这些企业的归宿,最后应该是智能制造占比逐年提高,都会变成“黑灯工厂”了,自动化生产变成大头。

第二波解决的,应该是那些互联网大厂。比如阿里、腾讯这些,本质上这些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论人头的话,企业里的码农不比那些生产型企业少。这些企业的加班文化也是非常浓厚,但是好在他们因为垄断了一些行业,所以盈利能力比较强。这些企业应该会变成重点整治的对象,国家应该会督促他们把员工的周末时间释放出来,变成消费力。

第三波解决的,应该是企事业单位,包括基层公务员。这些就不用多说了,因为是政府、国央企雇佣的劳动力,所以国家的话还是要听一下的。

第四波解决的,应该是中小企业和中小生产工厂。这些是咱们国民经济的底层基石,这部分是比较难的,这个群体解决了中国至少50%以上的就业。最关键的是这些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还有很多是靠劳动力的低成本在盈利的。解决这类企业的双休和加班问题,个人认为要给点时间,也不能上来就自废武功,要么等他们的产业升级上来,或者政府做好引导,分批次逐步解决。

最后要解决的就是第三产业,这一波人群是最难的。第三产业人群大家比较熟知的有快递、外卖、网约车司机、餐饮从业人员和其他各种服务类。我简单查了一下数据,光2023年,咱们国家的“灵活就业人员”就有8400万人,他们基本是常年无休的,而且普遍每天工作都是13-14个小时。这一类人群的劳动时长问题,个人认为没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能随着经济发展,慢慢的把时薪提起来。

这个话题还是有点沉重的,虽然长期看好咱们一定能解决双休问题,加班时长问题,但短期内还要一步步来。不能太乐观,也不能太悲观,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人文环境和民众的价值观,或许随着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都会发生转变呢,工作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如果喜欢的话,欢迎点个赞,或者关注吧。感谢支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