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译作读起来都不像原文读来叫人放心,这本书谈论中国自古有之的敏感地区——西藏,翻译过程中也不幸没能让译者在政治语句间免于主观色彩的“纠正”,读者在吸取时可不能遗忘了这点,洞察了这点在浩瀚文字的品读中还能拾获意外趣味。
根据统治者——执掌西藏政教大权的更换来切分历史附属下的人物事件不失为明智之举。比如十三世土登嘉措、圆寂后的土登贡培、热振摄政、热振让位后的大扎摄政、十四世。十三世掌握政教大权下的人物:擦绒(藏军总司令)、大卓尼阿绕噶波(藏政府的保守官员)、龙厦(宠臣俗官);土登贡培几乎掌握政教大权时的人物:龙厦(第二位权势显赫)、赤门噶伦(第三位)、司伦朗顿(第四位)、邦达昌家族;热振时期:赤门噶伦、司伦朗顿、札康、凯墨、琼让、色拉寺“麦”札仓;大扎:与热振集团的对抗(林周宗与色拉寺杰扎仓)、丹巴降央、拉鲁(龙厦子)、夏格巴(赤门、札康)、噶雪巴(龙厦、热振)、西藏革命党(邦达昌.绕嘎、江乐金、土登贡培、更敦群培)。但是,时间在空间内的延续性势必赋予人事间的盘根错节,上位统治下的人物会普遍在下一位统治下继续产生作用和影响;另外,类似的行为常发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对象身上,这些处于变动中的人事都让清晰到枯燥的划分变得有趣,我五位杂粮的感受才得以"出世",写作才有了写的理由。
我发现作者笔下最终走向悲剧的时政里的“大人物”,多被作者惯以贬义的成分过度的性格描述词。比如,司伦朗顿:软弱无能,顺从;赤门噶伦:极端保守、顽固、狂妄自大;龙厦:傲慢自大;琼让:极端自傲、脾气暴躁;穆恰代本:虚张声势......这里头唯独龙厦在作者眼里颇有美名——才智出众的夸耀。书中人物被作者冠以性格评判的词语,是较易引起读者警惕的地方,他人带判断色彩的词语常会先入为主地干扰读者的判断,所以鲜明的性格描述词在文中频繁出现,还是颇让我意外的:会让书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失真之嫌,但概括的总结性词从另一方面来说,倘若它是对真实的客观描述,则能让读者对人物的了解过程中省力——无需知道人物过多信息和细节,即有了对它突出特点的印象。
不论是十三世的宠臣擦绒,亲信土登贡培,权势显赫的龙厦、赤门噶伦、司伦朗顿,甚至是操纵过噶厦政府、独断专行的热振.......他们辉煌过,有过权力顶峰的盛景,可最终又都败落,一切之前权力和地位带来的荣耀和繁华,随之落于尘土,归于灰烬,以招人同情的悲剧结束,灰色结局成为当初辉煌景象的最大讽刺,而人物的悲剧并不会以个人的简单结束完结,常带来随之而来的支持者的抗议和牵连,对立者的联盟和兴盛。这一切让我在历史中真切领悟到了“什么是沧海桑田”,“沧海桑田是何种感受”,它们真实发生过,经书一路见证了他们——历史浪潮下,政治风云间的兴与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