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之声》小说的背景和梗概
1、小说背景
据资料介绍,1980年春节,王蒙从西安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闷罐子车,去看望读军校的儿子。在这段平常的旅程中,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令他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小说《春之声》因此诞生了。
作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日常素材,尽可能地从中挖掘出事件的内在意义;他把在有限的时空里发生的琐碎事,让读者感到了更广阔、更长远的意义;并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生活中的内在意义和本质。
作家王蒙从国外现代派和意识流小说中获得启发,通过主人公的联想,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了歌颂祖国的这个永恒的主题。
2、小说梗概
从德国访学归来的岳之峰回家过年探亲,搭乘了一辆闷罐子车。
出国访问的现代化生活体验,与现实故乡落后生活的巨大反差,在他的脑海中激起了思绪万千的波澜。岳之峰在浮想联翩中,将生活的细节与祖国的发展有机相连,描绘了祖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春之声》。
二、《春之声》是如何提炼主题的
1、开篇
《春之声》是这样开篇的:
咣地一声,黑夜就到来了。一个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出现在对面墙上。岳之峰的心紧缩了一下,又舒张开了。车身在轻轻地颤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多么甜蜜的童年的摇篮啊!夏天的时候,把衣服放在大柳树下,脱光了屁股的小伙伴们一跃跳进故乡的清凉的小河里,一个猛子扎出十几米,谁知道谁在哪里露出头来呢?谁知道被他慌乱中吞下的一口水里,包含着多少条蛤蟆蝌蚪呢?闭上眼睛,熟睡在闪耀着阳光和树影的涟漪之上,不也是这样轻轻地、轻轻地摇晃着的吗?失却了的和没有失去的童年和故乡,责备我么?欢迎我么?母亲的坟墓和正在走向坟墓的父亲!
随着关闭车门的一声巨响,车厢里瞬间变得黑暗了。这黑暗,是通过从窗口透进来昏黄的大月亮体现的。
主人公岳之峰的心先紧后松,随着车身的抖动,想起了童年甜蜜的摇篮;思绪也飘到了儿时故乡的大柳树下、清凉的小河中。回想起在树下熟睡的场景,阳光下晃动树影的涟漪,和此时车身的轻轻摇晃,完美地幻化为同样的场景。
作家王蒙以这样独特的语言,唤醒了自己和读者的童年和故乡;而母亲的坟墓和走向坟墓的父亲,点燃并燃烧了读者的情绪;作家没有用惯性思维和公式化的语音去描述,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唱出了他心中《春之声》的主旋律。
2、听到
列车运行发出的愈来愈响的声音,使主人公岳之峰想到下起了冰雹?不,很快被否定。那是铁锤砸在铁砧上打铁的声音,由此联想到了祖国强壮的胳膊,有着那么发达的肌肉!
列车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主人公联想到了正在流行的歌曲--《泉水叮咚响》,这首欢快的歌曲,愉悦了八十年代人们的心灵。
这种撞击的声音,联想到美国的抽象派音乐虽然叫人发狂,却不知基辛格听到杨子荣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京剧锣鼓里也有噪音,并非所有的噪音都那么令人不快,就像今天火车开动后的铁轮声,给予了人们鼓舞和希望。
声音的联想还在奔腾。
对照奔驰汽车不停转动的生产线,对照西门子的规模和一百三十年的历史;虽然我们的国家发展刚刚起步,即使是艰难的闷罐子车,也是在快开、快跑、快赶之中,车轮的声音从低沉的三拍一小节变成两拍一小节,最后变成高亢的呼号了。
3、嗅到
岳之峰在闷罐车里的各种味道中,产生的联想更加丰富:
车厢里旱烟叶的辣味,像是给气管和肺做针灸,梅花针扎到了肺叶,浓浓的汗味也柔和了。
旅客方言的浓度在旱烟与汗味之间,既刺激,又亲切;这中间还夹杂着南瓜的香味。这南瓜的香味不是想象的,而是在主人公看不到的地方飘过来的。
不仅如此,各种小吃和土特产应有尽有。过去短缺的东西,变戏法似的变了出来,而且还会变出更多的财富。岳之峰咬了一口甜香的柿饼,品味着埋得很深很深的甜味。
嗅觉的联想还在拓展。
透过辛辣的烟草和热烘烘的汗味儿,岳之峰还闻到了绿豆香。由此想到了追赶毁坏绿豆的灰色野兔,跑得那样快,连树木带田垄都摇来摆去。
作家这里描写的小时候追野兔子的飞奔,也许是和火车的快跑形成了对映,预示着我们的国家也在现代化的路上快跑、猛跑。
岳之峰由绿豆苗的鲜香,联想到了可爱的绿豆苗,其实那只毁坏绿豆苗的灰兔子也很可爱,最后定格到了一幅秋天的画面:
在中秋的月夜,还亲眼见过一只银灰色的狐狸,走路悄无声息,像仙人,像梦。
4、想到
闷罐子车的状况拥挤的,这种拥挤使岳子峰产生了很多跨时空的联想。
到处的熙熙攘攘,如果拿汉堡的街道和王府井相比,还在减少人口的汉堡可以说看不到人。
当今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使他想到了学生运动时请愿的壮观场景。
上大学时参观冷清的故宫博物院,现在即使不是节假日都排上了长队。
岳之峰看到火车站前多得令人眩晕的人群,他认为人们都是基于对故乡的追寻,因为人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阖家团圆、亲人相会。
作者在后续文章中,让岳之峰的畅想插上了高飞的翅膀。无论是各种吃的,还是打了对折的闷罐车票, 各种信息在他的头脑里撞击。
在火车的轰轰轰,嗡嗡嗡,隆隆隆的噪声中,旅客们不仅是七嘴八舌,而是呈现了七十嘴八十舌的喧嚣。
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羊肉泡馍,醪糟蛋花。三接头皮鞋。三片瓦帽子。包产到组。收购大葱。中医治癌。差额选举。结婚筵席……在这些温暖的闲言碎语之中。
所有的这些种种闲言碎语,无不意味着祖国正在走向欣欣向荣。
5、场景
虽然闷罐子车里已经挤满了人,但还在一个两个,十个二十个地往人与人的缝隙中嵌进,已经坐满了人的车厢里又增加了那么多人,奇迹般地难以思议,却没有人叫苦。
岳之峰在这样的场景中天马行空地神游,竟然出现了美妙的音乐声。
开始以为是幻听,但他定神发现,这是抱小孩的妇女用录音机播放的德语歌曲。这是那个年代学习外语常用的方法。
这位报小孩的妇女上车之后,岳之峰立刻把自己靠车壁的“雅座”,无私地让给了这对母女。
这位妇女正在跟着录音机学习德语,车厢里的人们各说各话,她却各得其所地在混乱中释放着德语的歌声。
后来,这位妇女播放了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岳之峰即刻就陶醉在了春天的旋律中,而闷罐车也在袅袅前行中,到达了他的家乡。
6、收尾
《春之声》是这样收尾的:
他有点依依不舍。他刚下车,还没等着验票出站,列车就开动了。他看到了闷罐子车的破烂寒伧的外表:有的地方已经掉了漆,灯光下显得白一块、花一块的。但是,下车以后他才注意到,火车头是蛮好的,火车头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内燃机车绿而显蓝,瓦特时代毕竟没有内燃机车。内燃机车拖着一长列闷罐子车向前奔驶。天上升起了月亮。车站四周是薄薄的一层白雪。天与雪都泛着连成一片的青光。可以看到远处墓地上的黑黑的、永远长不大的松树。有一点风。他走在了坑坑洼洼的故乡土地上。他转过头,想再多看一眼那一节装有小鸟、五月、烟草花和约翰·斯特劳斯的神妙的春之声的临时代用的闷罐子车。他好像从来还没有听过这么动人的歌。他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
作家王蒙在《春之声》的收尾中,延续并且更加强化了主题。
虽然闷罐车是破旧的,甚至没有阶梯,但火车头是崭新的、清洁和轻便的内燃机车,预示着我们国家在前进中充满了强劲的动力。在随后的大段抒情中,也告诉读者: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都在出现有趣的转机,就像充满了希望的春天一样,也像春之声圆舞曲的乐曲一样优美动人。
名作家王蒙在创作这部作品中,没有采用惯性的思维和公式化的语音,去描述这个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而是在发散思维中收放自如,并且通过意识流的写法,“度物象取其真”;把生活中的真实,上升到了艺术上的真实,使主题达到了“正确、集中、鲜明、深刻”的特征。
2024年9月8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