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忙碌的生活是不会给我们喘息的时间的,我们只有自己调节,自己挤时间。做总结做计划之所以重要,就是可以让我们有条不紊地学习和工作。
加入了简书之后,才看到了那么多优秀的小伙伴,以前只是自己学自己的,这也符合自己的性格吧,只想踏实地努力,不跟谁比,自己有进步就是最大的收获。
而现在看到了更多优秀的人,知道了更多外面世界的精彩和复杂,也越来越懂得走出去的重要性。走出去,就是多交流,让自己的视野走出去。也越来越喜欢跟着小伙伴一起学习,看看别人的成长道路,才知道自己处在哪一个位置。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们就要去寻找资源。
其实,只有大师才是闭关修炼,他们心中有蓝图,不需要别人的标杆。很普通的例子,班上第一名会跟大家一起学习吗?他们放学回家做题上补习班,忙都来不及,哪有时间跟大家一起学习,他们才是埋头自己学自己的。
而我们是普通人,需要互相学习,我喜欢自己就当一个普通人。
02
以前觉得是父母让我焦虑了,是他们限制了我的精神自由,甚至觉得在家吃饭还要向他们交“体重费”。现在才明白过来,其实是自己把焦点过多地放在了他们身上,而只有自我关注,才能坚守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当我全心全意为自己投入时,我也很忙,我没有精力再去焦虑父母给我带来的影响,有时甚至会觉得很奇怪,他们有什么权利决定我做什么事情呢?其实只要我们真心想做一件事,谁都无法阻挡。
我们之所以会受外界的影响,就是太过于把焦点放在了外界,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们可以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喜欢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
现在每天的日程安排很紧凑,也很有节奏,学习和放松的时间都有,只是后期可能会调整一下,我们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都会找到最舒服的方式。
03
我不知道对于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上课的自由人士来说,时间意味着什么。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周末要比平时轻松很多,就像是一种心理感觉,周末可以允许自己多放松一点。
所以周末就用来做复盘和 4月的计划了,以及总结3月最后一周的收获,然后重读一些读书笔记。
现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写作,读书的时间倒是有点少了,但还是每天坚持了至少30分钟的阅读。不读书,不成文。
对我来说,在网上看一些零七碎八的文章是不算读书的,无所谓的读书,一定会定好番茄闹钟,啃完整个番茄的。
而做计划,看画画图片等,我也是把它们当成是玩耍,因为它们真的很有趣,而且毫不费力。我所谓的学习,是要真正有所吸收的,比如看课程,学习日语,并且都要定好番茄闹钟。没定番茄闹钟,不算学习。
当我们规定好了要在哪个时间段做哪件事情,然后设置好提醒,我们心里就会有一种感觉,不想去打破这种完整。
04
阅读,写作,画画,我选择的是的是25+5的模式,而日语,英语,我选择的是15+5的模式。因为大项目要花更多的时间,小项目更容易执行。
有时会想起,想增加阅读的时间,又想增加画画的时间,还想增加口语练习的时间,可是我们每天只有24个小时,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所以我们就只有从其他地方挤时间了。但是无论从哪里挤时间,我一定不会牺牲自己吃饭和睡觉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写作和读书会互相调节,有时也会少画一个小时的画,口语至少20分钟,已经没得挤了,日语就在40~80分钟。总之就是在这几大项目之间互相调节,聪明人是不会让学习占满生活的。
05
我们不能把全部赌注都压在一个地方,相信大多数人都有着三五个不同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别人的经验方法。
写作是输出,而现在自己还处在学习阶段,更需要的是输入,所以画画是目前的大项目,而日语正在稳步前行,口语顺便带一带。所以后期也会增加画画的时间,但是已经给自己综合好了:人生只做6件事,读书,写作,画画,语言学习,线上运营,线下玩耍,一样都不会少。
06
每一篇文章,都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就像小时候写作文一样,老师会告诉我们,如果时间快到了还有没写完,就赶紧结尾了。
那么这篇文章也一样,即使时间快到了,我也给它画一个完整的句号:只要我们认真地生活,生活定不会辜负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