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华文化5000年/第一览之六/晋代/读左思的«三都赋»
读左思的«三都赋»
红小兵原创
这几天,想起了以前曾看到过的一个说法,大意是无知者无畏,无知者更加自信,越是无能无知的人,越是自我感觉良好,越是感觉能力爆棚,越是感觉什么都懂。这样的人,事,我们在历史,现实,生活中都见过,例如清朝面临灭亡了,还自以为是天朝上国; 小时候经常听说小日本就那点人口,中国每人吐口唾沫就淹死他,且深以为然; 到了现在,一些大学生也认为我们载人飞船都上天了,怎么可能造不出发飞机发动机那点小玩意儿。具体到日常工作,生活,聊天中,吹牛吹的很认真的人大有人在,我们自己在某个时候,某个事件上也会犯这种错误,本人虽然还算清醒,还没有超级自信,总是怀着一种谦虚谨慎和忐忑,但把前面句子中的"们"字去掉,问题就变成每个人都需要的反思,我是不是就在犯这种错误呢?
这几天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读了左思的«三都赋»,从来没有想过文学作品会因为自己难以读懂而读不下去。学习数学,从微积分到矩阵论,从泛函到小波变换,再到群,域,环,空间等等专著,曾经是最爱,只要静下心来,那些公式虽然自己难以推导,但终是可以理解; 学习英语,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查,一篇论文或一本书慢慢也可以读完,但面对«三都赋»却打不起精神,鼓不起勇气去把它读完,原因很简单,看不懂,或看不十分懂,看不懂可以查字典啊,是可以查,查一个字,查两个字,查十个字都可以,可是如果是成千上万个字呢,我们还用时间精力来干这些事吗?这时就充分体会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句话的含义,只有感慨,业余人士终究是业余人士,没有10年,20年,几十年的知识积累和浸淫,是不可能达到一个领域的某个层次的。那么如我这般业余者,还能去看这些文学作品吗?
好在,好在--------俗话说的是"人过四十不学艺",而不是"不学文"。文学,不像其他科学,并不是专门为专业人士设置的,文学是为普通民众服务的,不像专业论文,是为专业人士写的。我们不能创造文学作品,无法探寻文学规律,但我们可以体验文学,感受文学,就如同我们可能不会设计衣服,也不会制作衣服,但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衣服的长短冷暖,感受到衣服的色调温差,这也是衣服的最终目的,让人感受,让人体验。我想文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每个人产生体验,具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过程,肯定是非常丰富的,因为一个人有一个感受,十个人就有十个感受,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那么每个人产生的感受肯定也是独特的。
作文课上,老师说真情实感最重要,长大了看别人的文章,也知道真情实感最动人,我们文学底子差,文学知识积累贫乏,但泱泱5000年,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给了我们极其丰富的欣赏视角,就如爬山一样,在山脚下也可以拍到美丽的照片,每上一个台阶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面对各类经史子集,每一页每一阶也都是风景,我们的感受若是真情实感,也都会是最有价值的,最为独特的体验。
回到左思的«三都赋»,它给了我什么样的独特体验呢?我的一个感觉,左思写这篇文章是认真的,认真到什么程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忍众人嘲,立远大志,行万里路,构十年思,成万字文,留三都事"。
史书记载,左思出身贫寒,口不擅言,不擅交友,这些不要紧,好多文化名人都这样。他容貌丑陋,这也不算什么大毛病,无论是名人还是非名人,长得丑的多的是。但是,他生的时代不好,史书上讲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重视门阀制度和容貌,重视门阀制度很平常,但明确说重视容貌的时期好像没有其他朝代,也就是说那个时代以貌取人比较严重。有一个例子可以比照,大家都知道,三国就是在那个时期,里面水镜先生说过一句话,"伏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庞统与诸葛亮是齐名的,但庞统长得丑,跟诸葛亮比具体有多丑,三国演义里面有原话,丑陋的容貌,致使他先是在孙权那里吃了闭门羹,到了刘备这里也不受待见,而风流倜傥的诸葛亮得到的待遇却是三顾茅庐。
左思长的也丑,他受到了哪些礼遇呢?史书上也有记载,左思居住在洛阳,当地有一个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潘安,潘安出门时经常被一众妇人追捧,受到她们的喜爱和追崇,而左思出门时常被妇人唾弃,甚至向他扔东西表示嫌弃之情,用一句流行语来说,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风对比呀,这心理阴影面积得多大啊。真是一个奇特的年代,历代形容美女的成语一箩筐,可就这个时期出了个 "貌似潘安" 这样形容美男的成语。打击左思的不仅是街上的俗鄙之人,他的妹妹被选入宫,原因不是因为长得美,主要原因是有才,这本来很好,因为有才被选入宫,但记载中偏偏说明她长得丑,身为好色之徒的晋武帝,为了更加彰显自己爱财不爱色的虚名才选的貌丑的她,入宫后也从未被宠幸过。哎,长得丑,本来心里就不开心,还被人拿来奚落,放大,利用,你说心里得多憋屈,左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长大的。
就算有前面说的这些不利条件,但假如天资聪颖,家庭教育好,也照样可以轻松成才,但后面的这两点,幼小可怜的左思也没有,他从小就不擅长学习,智商很低,学习能力很差,练习书法写的字扭曲无形,学习古琴连入门的简单技巧都学不会,受到很多人的鄙视和嘲笑,更可悲的是他的父亲左雍虽为儒学之士,对左思的评价是,"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即"思儿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时候多",对他也充满了失望,无奈之情。
没有任何优势的左思,树立要写三都赋的志向,他是不是无知无畏,是不是在认真地吹牛呢?且看他同时代的人如何评价,陆机是当时的一个文学家,书法家(如果对陆机没有印象,那对三国演义中吴国丞相陆逊有印象吧,陆机就是陆逊的孙子),他听说左思要写三都赋后,拍手直笑,在给他弟弟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出之后,我要用它来盖酒瓮",这是毫不留情地骂我们左思的作品为废纸啊,简直是小品里"赶紧写书出版吧,村东头厕所里面的纸没啦"的原版。
但故事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无才无能,丑到没朋友,常常遭受歧视嘲笑的左思最终逆袭成功,回顾其逆袭之路,起源于远大的志向--------决心写一篇赞颂魏蜀吴三国都城的文章,延伸于脚踏实地的卓绝努力----------行程万里细致入微的考察采风及长达十年的构思写作,成功于高效的策划宣传----------请名人写序作注,学霸撰解推介。最终左思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普通读者也欣赏到了华丽的文章,意料之外,洛阳的纸业也跟着火了一把。
没有任何先天优势的左思是如何做到的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勤能补拙,全靠后天的努力。
他面对几乎所有人的冷嘲热讽,讥笑质疑,反而更加坚强,永不言弃,他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博览群书,付出比别人多倍的努力,终于在学习方面大有长进,在决心要写三都赋后,他到三地进行实地考察,到了刘备当初即将身死,托孤诸葛亮的白帝城,登上了地势十分险要的剑阁,到蜀国都城成都凭吊了诸葛亮,到魏国邺都,登上了孔雀台,来到了吴国的都城建业,路途考察了火烧连环船的赤壁,等等,他的足迹遍及三国时期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后,才回到洛阳的家里开始写作。
写作期间,他闭门谢客,尽心竭力,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寒来暑往十年后,这篇凝结着左思心血和希望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文章是写好了,可给谁看呢,谁会看呢? 起初,好多文人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去细看,摇头摆手,把«三都赋»说的一无是处,这让左思很困惑,他曾经一度怀疑,自己的努力是不是用错了方向?千里马也需要有好的伯乐,终于,左思有机会让皇甫谧看到了自己的文章,皇甫谧对文章大加赞赏,皇甫谧何许人也,他写过一本«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学的鼻祖,是一位文学家,医学家和史学家。皇甫谧为三都赋作了序,并把它推荐给其他名人,«左思传»记载,"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奎作«吴»,«蜀»,陈留卫谨又为思作«略解»•••••••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不多载","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这些名人为«三都赋»题了序,作了注,写了解。从此后,左思的名气就很大了,左思的文章也很难求到了,最后连商店卖的抄写纸都变贵了。陆机看到«三都赋»后的反应,"及思赋出,机绝叹服,以为不能加也,遂缀笔焉",彻底服了,自己也不再写了。这里就引出了两个成语,"洛阳纸贵"和"陆机缀笔"。
至此,左思终于成功了,千古名篇三都赋也终于得以千古流传,让我们得以观摩欣赏,本文的题目为读«三都赋»,但我还没读完,我想也不是三朝两日就可以读完的。为了致敬经典,这里也抄写几段原文附后,洛阳现在的纸便宜,人人都可得而抄之。多说一句,左思在文学史上成名于«三都赋»,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他的«咏史»诗八首,我们有空再读。
再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说法,我查了网络,这个叫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能力欠缺者们容易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达尔文也有相似的说法,"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这个效应提醒我们,在自信满满时,要警惕掉入达克效应陷阱,不过左思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该如何跳过达克效应的陷阱。
在上篇文章中,关于俯身散马蹄的含义,有两位网友给出了解释,也让我有了新的联想画面,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在此表示感谢。
最后,这篇文章这么长,3700字,感谢所有读到这个位置的朋友。
红小兵原创,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