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名字的涵义是“历代师徒相传的教义”。其中有个阿能诃鼓的故事,内容是说,从前有个鼓,叫阿能诃鼓,鼓声动听,声音能够传播得很远。时间长了,鼓渐渐有了破损,人们就裁剪牛皮,重新修补鼓面,修来修去,鼓的模样没变,声音却大不如从前。
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后在牢狱里讲了很多话,所以我们才有幸能看到《斐多篇》,有这样的充足时间聊著作,倒不是存在什么缓刑,秋后处决的传统,而是雅典人在等忒修斯之船,很久以前,英雄忒休斯杀掉了克里特岛的米诺牛后,乘坐这艘帆船回国,为了纪念这个伟大事件,雅典人规定,在忒休斯之船未返航之前,不能处死囚犯,要保证城邦的圣洁。时间很久了,原来的英雄乘坐的帆船经过修修补补已经和原来的船完全不一样了。
1989年,BBC走访了日本的金阁寺,发现这所建于十四世纪的寺庙依然完好无损,大为惊讶,导游解释道,仅在本世界它就已经被毁两次了,现在看到的是最新重建后的金阁寺。主持人问,这还是原来的金阁寺吗?导游说,是啊,它一直都是金阁寺啊。
阿能诃鼓还是原来那个鼓吗?忒休斯之船还是原来的船吗?金阁寺还是原来那座金阁寺吗?如果不是,那么忒休斯船如果只更换一片新木板,它还是原来的忒休斯船吗?如果还是,那么忒休斯船更换到什么程度可以说它已经不是原来的忒休斯船了呢?这三个例子一致地指出了一个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何确保这个事物依然是他原来的样子,就像我们会说,某某人变了。是说他已经不是原来的他了,那么现在的他和原来的他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佛经也是一样,佛陀已经涅槃好几千年了,佛教也分裂成了很多宗派,你如何确保你所看到的听到的理解的就是佛陀千年前的本义呢?佛陀生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提出了辨别标准——四法印。
四法印分别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如果有人打着佛陀的旗子,讲的内容却与之相悖,那就是异端邪说。
“行”是指一切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无常”就是万物不会永恒存在,会随着因果忽聚忽散。基本上还是“缘起性空”的意思。
四法印讲的是具体的判别标准,如果我们深挖一层,这背后的核心是什么呢?有没有基本的元素组成来统一指导万物的变化,因果律只是统一的定律,那么统一的对象是什么呢?中国哲学认为基本的元素组成是五行,而佛陀认为基本元素是“四大”——分别是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分别发挥着持,摄,熟,长的作用,对应着坚,湿,煖,动四种性质。这四种基本元素控制着世间万物的组成,大致可类比为科学上的原子,所以,佛陀认为在本质上讲,人,阿能诃鼓,忒休斯船等等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接着这个逻辑往下推演,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你存在吗?我怎么会不存在呢?可是,你也许真的不存在,因为从本质上讲,你也是“四大”基本元素组成的,庄子对这套道理十分在行,所以他认为生死存亡浑然一体,他的朋友子来病重,他却说,哎呀,了不得啊,不知道造物主接下来会把你变成什么东西呢?要把你送到哪里去呢?会把你变成老鼠的肝脏吗,还是要把你变成虫子的臂膀呢?不知道看到这里,你有没有看到佛陀那种基本元素重组的涵义。
你肯定会觉得这说法太烧脑,你会反问我,你要是不存在,那我把你的胳膊砍了,你还会疼吗?你都不存在,怎么会感到疼痛呢?这个故事在佛教经典《金刚经》里面还真有人问,佛陀说,自己当初被歌利王砍断手脚,但自己修炼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就是眼中的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当时心中并无怨恨。后来身体竟然自动复原,而歌利王最后被佛陀度化,成了五百罗汉的首位,后面的四位就是歌利王的身边大臣。
但是这个问题接着推下去,就更加让人疑惑了,如果我不存在,那请问谁在修行,修行又是为了谁脱离苦海,佛陀又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