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是家国企,特别讲究组织认同,对上级服从,也很喜欢搞各种文化建设工作。去年,一个县级的公司,搞了个“在一起”的团队文化,然后坚持了一年,业绩考核就跑到了整个公司的TOP10里去了。
我自己是比较反感这种搞形式主义的东西的,但是如果深刻的去思考这背后的道理,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毕竟组织内部的成员对于这种文化的认同是现实存在的,也发挥出了与众不同的作用。
又反观我们作为组织的一员,是对组织如何产生认同,能留在组织中去做事情的呢?因为待遇,因为某个领导,因为组织的氛围还是其它的东西?
我自认为还是更多基于对组织的认同。
能有组织认同,重要的是我这个个体,对于所处的这个组织是有很高的“安全感”的。就像很多年前人们对于工作的认识,公务员是铁饭碗、国企好歹算个塑料饭碗,这就是那么多人挤破头皮想进这些单位的原始动机:
稳定约等于安全。
毕竟我们的社会趋势是向前在加速发展的。对于这些老旧的认识,很多新的对于工作、组织的认知在发生变化。但对组织的认同,仍然是避不开的一环,你还得让更多的人、更多优秀的人能在你的组织里效力,才能保证你的组织是能延续下去的。
组织认同在我自己的理解里,是建立一种互信关系。在陌生人社会里,建立关系就是将本来两个距离很远的人,通过互信来将这种距离缩短,主要还是在意识层面上。
比如你刚好在一个阴冷的下雨天在公交站台等公交车,这时候有人过来准备借你的手机用一下,有两种开口说话的方式:
“你手机能借我用一下吗?”
“唔,这鬼天气,可真冷啊。可以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
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就这两种问话方式,第二种方式我更容易接受。他对我当前的处境首先有了认同,把我和他拉到了同一个感同身受的环境中,他对我更加理解,他懂了我的感情。
简单的多说了一句话,把本来距离相对很远的两个人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之间有了一点安全感。
我仔细看过公司推行的那个“在一起”的文化,很多的做法都是在建立与员工的交流上,让员工感受到他和组织是同一个整体,组织目标很清晰,标准还很高(排名要在前三),认可每一个团队成员。
这和万维钢老师这几天在讲的丹尼尔.科伊尔的《文化密码》里写到的最好的反馈的三个元素异曲同工:
你是我们队伍的一部分。
我们队伍是个特殊的队伍,我们有非常高的标准。
我相信你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标准。
“在一起”的做法里,你是我们队伍的一部分。团队的领导会定期到员工家里做家访,员工有了好的表现,会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的方式和他的家人报喜。经常组织大家一起交流,搞活动,吃饭,业绩差了吃,业绩不好也吃,在一起的时间很多。
我们队伍是个特殊的队伍,我们有非常高的标准。团队领导非工作时和成员关系亲密,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就很严格,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绩效考核体系,员工有错误就直接指出来。
我相信你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标准。团队领导会组织读一些励志的书,看励志的电影,比如卡特教练。在内部传递正能量的声音。
我们的组织还是很讲感情的。
组织领导要为成员提供安全感来建立认同感。科伊尔提供了一些建议:
要鼓励团队每个人说话,让人发挥。
认真倾听,让人知道自己的意见是有价值的。
领导要首先向员工说明自己也会犯错,并且鼓励员工随时指出自己的错误。
尽量选拔对团队有认同感、有责任感的人。
要坚决开除团队中捣乱的人。
多说感谢的话。
很多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就如公司鼓励推广“在一起”的文化,大家都是同样的依葫芦画瓢的干,有的人就复制成功了,有人所有动作都用上了,还是老样子。员工觉得你“假”,他们觉得你今天对他们好,只是想把业绩搞上去,业绩上去了,你走了,他们还得过回旧日子。这个买卖不划算。
所以,首先你自己得真诚,才可能让别人觉得你可靠,可靠带来安全感。别动不动就拿什么忠诚和权威出来搞事。我们身处的环境在变,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也要能与时俱进。
适当控制自己的掌控欲望,给人发挥的空间,把每一个人当成真正的“活人”看待,会更多的突显出你作为领导的作用,你会是一个很好的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