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发现了一个公众号,一个真情实感的作者,一个让我觉得原来写微信推文不需要太多功利性的东西,写自己想写的,写出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
以前我也总想着自己也可以成为她这样的人,把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用键盘一字一字敲打出来,可每次写完总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是无病呻吟,毫无文笔可言,这样的文字根本就拿不出手来,给读者看只会玷污了别人的眼睛,挫败了自己的自信,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卑心远远的被放大。
最近才想明白原来一个好的作家总能从生活的各方面感受生活,一趟上下班的公交车,一条经常走的小胡同,一个经常见面陌生又熟悉的路人、、、都能联想到生活的种种,可是生活不正好是这样么?
路人、站牌、摊位、小贩每天都会遇上,早晨路过飘香的早餐店散发淡淡的豆浆味,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川流不息的电瓶车,傍晚吵杂的路边小吃店,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一天到晚都不停歇的外卖小哥,这些生活中鲜活的场景跟人物。
跟这位作者一样,最大的困难不是没时间写,也不是没素材写,是总觉得自己写得很烂,不想辜负我写的每一篇文章,所以也就迟迟不下笔,在心里酝酿着。不过她有一句话点醒了我,写的不好没关系,一定要坚持写,写下去,要么更烂,要么更好。不写,就永远这么烂了。
把故事写好,写到读者心坎,最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大概就是我写作最大的渴求了。坚持每天写一篇,不管素材好不好,不管文笔动人不动人,先写下来,再不行动,心里的流淌的故事都要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慢慢淡忘了。
话说回来,最近几年发现自己的记忆越来越浅了,很多事情隔段时间就自动删除了,不仔细回忆还真的忘记了这些细节,但是奇怪的是,小时候的事情却是记忆犹新,也许,是这几年日子过得实在是糊涂,新的记忆零零碎碎,还是小时候好,心无旁骛的。
大学时候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那会也是看书最多的时候,别人在玩,我在图书馆,别人在煲剧,我在图书馆,别人吃鸡,王者,我还是在图书馆。
大一开学的时候,因为从一个小地方到一个大地方,会害怕,会孤独,会怕别人孤立,所以很多时候做什么都跟自己的室友一起,形影不离,久而久之,我们常常在一起就是煲剧跟八卦,刚从高考的苦海脱离出来,抱团在一起的我们的都不想学习。
后来我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前程要奔赴,我们不可能捆绑一辈子,所以从大二开始,我便常常掉队,一个人去图书馆,偶尔也会有一两个室友一起去,但,都不会持续很久。
那会我也担心经常不跟室友玩会影响到彼此的感情,我越是害怕担心,越是会发生。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是真朋友,又怎么会因为不一起行动就疏远了呢。
现在还常常梦到大学时候的图书馆,不兼职一天都泡在里面!
本文写于2019-8-26 微信公众号:橘外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