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微博,无意看到关注的一个偶像蔡徐坤的饭圈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事件的起因是蔡徐坤将染发作为一种粉丝福利,一网友转发并评论该行为“神经病”,也许在网友自身看来只是一个调侃,但却引起了粉丝的不满。
本来明星获得关注,粉丝数量上涨是件好事,也有很多明星会为庆祝自己的粉丝达到某个数字而准备“粉丝福利”。新时代下的偶像和粉丝关系其实是封闭的,因为关注一个明星而无比熟悉的讯息,身边的人可能完全没听说过。对于粉丝来说,或许偶像只是单纯发一条状态都可能是一个惊喜,自然也可以成为粉丝心中的“福利”,而这种情愫,“外人”是很难体会的。
每个人都言论自由,但言论的自由不意味着言论的无边界。“神经病”一词在熟悉的人之间使用可能被视为是调侃,但对着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说这样的话本身就是极不礼貌的。面对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人或一件完全不了解的事情,没有考虑自身的局限性而妄加评论,本身就很容易被认为是向熟悉该事件或喜欢该人物的人释放了一个恶意的信号。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自身,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当感受到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马上就想要或者直接发出进攻。自然不缺少静下来思考解决办法的人,但更多的人难以做到在情感受到冲击时还保持理性,至少也要骂上几句。
骂人自然不是什么礼貌的行为,但作为对恶意信号的回应其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如果这样的回应超出了一定的界线,那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恶意,而对于这样的恶意,对方是否可以再次回击呢?若是回击,则循环往复而积累的恶意就再难以消除。因此,即使是对恶意的回应,本身也应该有一定的边界,不能他人粗鲁,我便流氓,争取若是真的引发了异议,也尽量在一个环节结束争论。
上述明面上可见的恶意说到底不过是个体的情感宣泄,宣泄完毕也就结束了。但细想一下,若此等行为其实质上是一种营销,那才是令人可怕的恶意。大概几年前切身感受过营销的力量,作为商业经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营销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公司保持长久运作的核心。我没有深入考究过娱乐营销,但现在的很多娱乐营销所引导的舆论走向,必须谨慎辨析,倘若此间蕴含的恶意扩展开来,长此以往,才是真的不堪设想。
上学的时候学过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里面有一句话前段时间经常在一些文章或评论中看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此前一直将重心放在“最坏的恶意”上,后来重读此话,却觉得其中精华在于“中国人”。有时候我在想,对于任何人,是否都可以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无关国别、性别和年龄。但鲁迅这句话的落脚只在中国人,他熟悉中国人,所以只评述中国人,而并未根据自己所想,延伸至“人”。
保持独立的思考,尊重每一个个体,不妄议,或许是我们抵抗一切恶意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