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我们庄合的孩子,还有多少人能记得这首歌“青青的白杨呦,笑迎朝阳,长长的柏油路通向远方,五星红旗在校园高高飘扬,庄合啊母校,永远难忘……”我们从这个大门走出去差不多已经三十年了,据说几年前小学旧址就已经规划要盖居民楼了,学生们已迁走,后来从小学经过很多次,操场上已经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杂草,那么荒凉破败,却给人一种悲壮感,当时想着应该写下些东西来怀念我们的小学,重温我们的小学生活,但一直没有动手,总觉得像欠她一笔债似的。
前些日子又从小学经过,几栋居民楼已经拔地而起,原来的老校门还在,沧桑多年的校门与簇新的居民楼比起来,有点不太协调,新楼的红色也格外的耀眼,想来,这个校园已经几十年了,教室早就被推倒,现在只剩这个校门形单影只,随着新楼的工程进度,她也随时可能被摧毁,我们最后的一点小学念想也就随之灰飞烟灭,心里酸酸的。
看着这照片,这两天思绪时不时能够回到小学,回到令我们神采飞扬的地方,我们是从育红班开始上起的,记得那时学校教室是在操场南北各两排青砖表砖的房子,地面就是土地,个别桌面上还有洞,调皮的孩子们在洞这还变魔术呢,不知过了多少届,也不知被多少孩子摩擦玩耍,桌子上的洞都很光滑了,但上育红班只有桌子,板凳还得每天自己从家拎,我上学的那个板凳还是挑了家里最漂亮的,每天挎着布头砌的书包,抱着板凳,雄赳赳,气昂昂地上学去了,清楚地记得第一堂课,学的是拼音“a”,梳小辫的姑娘看牙aaa,我却总写不好看,写了擦,擦了写,一着急就把本给擦个洞,想想小时候的执着劲儿真是有意思,好像大家那时都特别认真。
小学一到三年级是我们一个同学他妈妈当班主任,教我们语文和数学,对我们要求也非常严格,我们扎实的文化基础都是这位老师教授的,那时谁没完成作业,就拿小竹棍打手,右手得留着写字,打左手,而且还是打了手心打手背,尤其是冬天,据她儿子说,生疼生疼的,这是个好老师,对谁都一视同仁,绝不护短,因为我怕疼,所以,从来都是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每天早晨看着被拎上讲台的同学挨批,跟着一起咧嘴躲闪,好像也是一种修行,说到这,允许我捂嘴笑一下。
小学的后院是我们的乐园,因为那里有一个转椅和一个跷跷板,一下课,大家就疯了似地冲出教室去抢位置,虽然有时我坐上被同学推得飞快的转椅会晕车,但享受于能抢到的那种神气劲儿,支撑着我坚持疯跑着去抢,转椅和跷跷板这两个在当时绝对是高大上的大型玩具,因为都是铁质的,慢慢的都掉漆了,转椅椅背后面的撑子也陆续一个个掉了,跷跷板的板子也弯了,但却一点也不影响孩子们抢的热情,有时,下课夺门而出的速度慢了点,这个课间便无缘于它们,就在它们旁边开发别的项目玩儿,拿大顶(我们那叫贴饼子),我从小腰比较软,胆子也大,这个看看就会了,就敢往墙上倒立着贴,后来大家又玩出了新花样,什么高难度的“望眼镜”,那是俩手放到眼睛上,做望眼镜的动作拿大顶,“吃桃子”是俩手捂着嘴拿大顶,后来还三四个人有里往外依次贴墙上,技术难度很大,但我们都高标准的完成了,从没有误伤事件,大家在这片小天地玩儿的非常嗨。
记得那时的平房教室夏天很凉快,低年级在北面那一排,高年级在南边那一排,那时看着高年级的大孩子从南边大门洞出出进进,真是各种羡慕,后来我们终于到了四年级,终于可以搬过去了,再看在北面教室里的孩子们,唉,真是太小啦!这种感觉特别美!
还想起来一个叫“马二宝”的五保户,曾经在我们南面教室的大门洞住,赶上学雷锋月了,我们小孩们恨不得天天去那打扫卫生,记得老头看着我们一群小孩扫地,把灰尘扬的满屋子飞,把老头整的只咧着嘴喊“哎哎!”因为那时村里还没什么马路,还没流行扶老奶奶过马路,要不是给五保户打扫卫生,我们真没有什么内容写进光辉事迹里。
校门南侧有个孙合江老师家开的小卖部,他的胖媳妇俊燕守着小卖部,一下课,大家就一股脑儿地冲进去,我也经常买二分钱的一根拔糖,五分的瓜子,瓜子很香,学校又不让吃,上了课,闻着瓜子的香味儿,按捺不住馋虫,就在桌斗里偷偷的剥瓜子,有一次上音乐课,被那个长的特别漂亮,但又非常厉害的何琴霞老师发现了,生生的还把我的瓜子连锅端啦!我的五分钱啊!我的香瓜子啊!
到了四年级,我们搬了教室,后来北面的教室也拆掉盖新教室了,班里也分来了俩新老师,一个数学老师,一个语文老师,新老师给班里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鲜空气,数学课上,穆老师把学生热情点燃了,问的问题话音未落,大家都激动地举高了胳膊抢着回答。语文崔老师更是让好多学生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事物,清楚地记得,梨花开的时候,崔老师手托“玉净瓶”,里面插着一支洁白的梨花来给我们上课,花瓣,花蕊,枝丫一一细腻刻画,让我们感叹,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观察事物按照什么顺序,怎么来描写,从那以后我的作文水平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好几篇作文都当范文来读了,第一次范文是《我》,三十年过去了,我还是能把那篇作文倒背如流,对于写作,跳过了喜欢,竟然只一个鹞子翻身,就从抵触到热爱了,从小学到中学,日记本都厚厚的一大摞了,这些都是在我的小学埋下的好习惯的种子。
我们小学时的课程,还是非常丰富的,有一个墨汁色的印象是,我们那时有“大字”课,老师是个岁数很大的老头儿,所有人都叫他“大老李”,只要张嘴说话,必定唾沫星四溅,搞得前排同学一心想撑个伞上课,来抵挡他的“核辐射”,不过,大家还是对大字课很有热情的,一有大字课,大家上学时都手里拎着墨水瓶,墨水瓶上绑条绳子,上边别一支毛笔,上学去的路上,衣服还是一清二白的,但放学回家时,每个人身上脸上可就五花八门的各种浓墨重彩了,但书包里能装上被大老李用红毛笔圈中的大字,并且数量能在同学中独占鳌头的话,咧着嘴能傲气半天,胆子也就肥了,回家可以直面大人的唠叨,不怕被数落污染衣服的罪过了。虽然现在大字写的一摊糊涂,但那一个个拎着墨水瓶,满脸兴奋的孩子们一直在眼前蹦,这也是小学给我的带有活力的墨色记忆了。
说起我们小学生活的丰富,还真是有其他学校比不了的地方,这就不得不说,我们的语文崔老师,课教得好,字写得漂亮,画画也精彩,文章写的清新写意,朗诵能声情并茂,那是绝对的才女,现在我眼前就出现了她的评优课《马背上的小红军》,不知同班的同学谁还能记得那篇文章?一个陈庚一个小红军的幻灯片被崔老师画活了……我其实要说的是,崔老师还有个无人能及的本领一一乐器,无论弦乐还是管乐,她都得心应手,一个人张罗出了我们小学的一个乐队,敲杨琴的小青,弹小阮的敬娟,拉小提琴的云飞,拉二胡的月裳,还有个拉二胡的一个男生,对不起,忘了名字了,还有吹笛子的燕海,都是她一手栽培起来的乐手,谈及此事,我最遗憾的是,我也被崔老师选中拉小提琴,因为练乐器利用的是放学后的大课间,我又是最贪玩的,拉着不成调的弦,又时时被窗外玩伴的嬉戏声呐喊声吸引,只是简单据了几天“木头”,就迫不及待地坚决放弃了,至今想起都后悔不已,要知道崔老师每天都是无偿教大家的,不过,从小学起,我们就领略了民乐中的经典《彩云追月》《金蛇狂舞》等的优美旋律,在当时孩子们里面,也算是凤毛麟角了。这个乐队的组成到参加演出比赛,好像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下一年六一全乡文艺比赛,那是一炮而红,一雪前耻,因为我们学校之前老拿倒数的,这一下子,这个乐队给我们小学真是争了口气,现在想起来,我在台下,为我们庄合小学鼓掌,手都拍的生疼了呢。
说了我们小学的文艺,不得不说我们小学的体育,那是每年五一运动会都稳拿第一的,因为我们有很多个千里马,但我只记得一个男生,记得那时,我最喜欢看高我们两届的那个男同学跑步,按照小学造句的要求: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也好。那跑得可是飞快,头发随着奔跑,随风摆动,那时不流行说“帅”和“酷”,但觉得那就是特别潇洒迷人的样子。
估计很多70后的庄合孩子们,应该能记起每年都有个大型花环操,穿着红色带白条的运动衣,其实像内衣外穿,每个人俩手各执一花环,随着《闪闪的红星》的音乐摆动,整个操场的学生都排列有序,那场面,那阵势,都要直追现在一些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了,庄合小学在当时,确实在很多方面都能走在其他学校的前列,令我们小学生骄傲的。
今天早晨突然想起来,那时清晨在新盖的二层教学楼,扒着栏杆向西面望,能够清晰地看到西边的太行山,想来,那时我们西边的石家庄,最高的楼也就是“燕春饭店”了吧,西边没有任何高层建筑遮挡,而且那时的我们呼吸的全都是无公害的干净空气,我们的小学给了我们见风就能长的童年。
想起我们的小学的人物,还有个喜爱文艺的,很有书香气质的李怀宗校长,后来领导更替,又有一个憨态可掬的白白净净的褚更寅校长,还能想起来那个矮胖矮胖梳着刘胡兰发型的敲钟的李振梅老师,还有梳着小芳式的麻花大辫子的俊俏的李梅英老师,带了我们三年的严厉的,给我们启蒙的李惠芬老师,还有那个精干的教数学的李和平老师,瘦高挑留着小胡子的孙和江老师,还有小学一直教我们体育的,也是我们同学爸爸李龙彩老师,说话爱夹着胳膊动的绝顶聪明的数学李傻国老师,教我们下一届的胖胖的韩中俊老师,下下届的李振娥老师…… 还有那些爱给人起外号的调皮捣蛋的孩子,什么“球球”啊,“冬瓜”啊,什么“案板”啊,“胖猪”啊,“和尚”啊,“瞎子”啊,随口瞎喊的外号,却被叫了几十年,没人会介意,因为只有发小才赋予的美称,叫起来硬气,答应起来光荣,那些奔跑在操场上的孩子们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童年的人物啊!下面附上我们的小学毕业照,人头太小,很费眼,忘了是哪个二把刀给照的啦,只记得那时五一左右,艳阳高照,体育课跑的汗流浃背的我们,就被叫过来拍合影,依稀还能从照片中嗅到被我们掀起来的尘土味儿呢。
我们的庄合小学,我们的童年记忆,马上连去故地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机会都没有了,但从这里走出的孩子们,无论已至达官显贵的,还是如同你我平凡如狗尾草的,都会将她悉心地珍藏在心底,铭记永远的庄合,永远的庄合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