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当痛苦可以被分享
每当抑郁症成为热议话题,出现在公众视野时,起因往往是一则负面新闻或充斥悲剧色彩的社会事件,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抑郁症似乎与“自杀”、“死亡”等字眼形成了联系。
类似谬论的形成,通常建立在对抑郁症的误解之上,像有人认为,抑郁症是因为一个人意志不坚定,太矫情,也有人认为,抑郁症只会发生在弱小的人身上,不论从科学角度还是病理角度上看,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
纵观历史,深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皆不分性别、阶层,而在当下,抑郁症也拥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途径,70%-80%的抑郁症患者可以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在我国患抑郁症的人数约在六千万到九千万之间,平均每15个人之中就会有1名抑郁症患者,如果以发病率超过5%以上即为常见病的标准来看,抑郁症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的多发病之一。
即便如此,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仍深陷偏见带来的困扰之中,导致病情加重,生活进一步受到影响,多重因素下可以看到,科学科普抑郁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0/1
关于抑郁症,
“误解”远多于“正解”
“重度抑郁症患者几乎都会有这种认知:活着太痛苦,死了是不是就不痛苦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遭遇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中的误解,负面情绪会一再推到顶点。”
2017年底,时任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的任有病确诊重度抑郁症,当时她对抑郁症的了解仅限于字面含义,“最开始去医院我挂的是睡眠科,因为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比较影响KPI,从来没想过要治疗什么心理疾病”。
而当任有病过年回到老家,将病历单拿给学历远超自己的高知父母看时,却得到了另一种极端回应,她回忆道,”他们是以我为耻的,会说有你这样的女儿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耻辱,因为他们不了解抑郁症,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病,很难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上去理解或解读我的病情,那也是我自杀倾向最强烈的时候。”
任可,抑郁症研究所创始人,人称“所长任有病”。
幸运的是,任有病被自己的朋友们生拉硬拽式地“救”了回来,通过每天通好几通电话,一连持续几个月的陪伴和支持,得以慢慢恢复元气。
回看自己经历的一切,任有病很难想象那些得不到家庭、朋友和社会支持,不得不孤独存在的抑郁症患者们,基于此,她也成立了一家专门为抑郁症患者组织社群、提供专业治疗的公众号——抑郁研究所,拥有了8万余名注册患者和超过一百万的粉丝,抑郁症患者社群覆盖全国各地。任有病解释说:“因为大众对抑郁症的了解还处在启蒙阶段,医疗资料的配置也在起步中,但抑郁症群体又很庞大,这时候是需要有人站出来的。”
腾讯医学ME大会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发表“抑郁症——我们心灵的黑狗”主题演讲。
近期,在腾讯医学ME大会上,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陆林院士也表达类似的观点和更加精准的数据,陆林表示:“抑郁症在临床上的表现复杂,有人注意力无法集中,有人失眠多梦,也有人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想睡觉,还有人心悸、心慌,它既有精神症状也有身体症状,相较于发达国家80%抑郁症患者得到诊断和治疗的数字,我国目前只有20%-30%的患者能得到诊断和治疗,这会为患者和社会带来很多损失。”
大会上,陆林针对抑郁症遭遇的普遍偏见也做出了专业严谨的科普,比如“抑郁症一旦服药就要终身服药”的说法,陆林表示:部分人需要终身服药,也有约1/3的人在长期不复发的条件下可以停药,对于“父母或近亲患有抑郁症,子女会遗传”的误解,陆林同样提到:有些父母是抑郁症患者,但他们的孩子可能生长在比较健康、宽松的环境下,父母做出了很好的应对和预防,子女也是有可能不得抑郁症。
除此之外,陆林也特意提到社会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抑郁症治疗情况,“我们熟知的产后抑郁症,就是因为内分泌、孕婴激素的改变和分娩压力导致,而且发病率很高,在西方国家每四个产后妈妈就有一个是抑郁症。还有儿童青少年群体,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会让他们有很多压力,发病率也比较高。”正视疾病的客观规律与相应的科学道理,我们才能对抑郁症有所了解,从而减少抑郁症患者受到的污名化对待,避免他们遭受的进一步伤害。
0/2
当抑郁症患者可以“抱团”
当抑郁症患者要独自面对周遭的人事物时,他们往往会落入非常窘迫和不适的境地里。任有病就和我们分享了一则真实案例:团队在公众号后台留言上发现一则自杀留言,劝解失败后根据用户留下的地址紧急报警,当志愿者和民警赶到现场时,患者母亲还困惑地问道:“你们来做什么?”,直到她用备用钥匙打开反锁的房门,看到床头血迹和水果刀时才彻底慌神。
诸如此类的自杀救援行为,在抑郁研究所的社群当中偶有发生,更多时候,抑郁症患者之间是以鼓励、劝解的方式进行舒解。“有的家庭因为你得了抑郁症,总想用偏方给你治好,吃菠菜、缝符咒、打太极,他们认为是药三分毒,还有的父母会把治疗权直接夺过来,不让你看病吃药,人坚强了病自然就好了。”
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来自原生家庭的不理解使他们成为了一座座“孤岛”。
在天南海北的社群中,任有病和她的团队见到了种种充斥玄学色彩的奇幻事件,也为经历了这些事件的抑郁症患者提供了互相交流、表达的出口,从而让这些以“孤岛”存在的人们,得以说出自己的故事,了解他人的遭遇,并获得与抑郁症相关的专业信息。
这些经历也进一步坚定了任有病要帮助抑郁症摆脱污名化,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广泛交流圈的初心,为此,她最近也加入了腾讯医典大众科普官计划,联合举办“抑郁博物馆”等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帮助更多病友和家属更好地了解抑郁症,同时也唤起社会对抑郁症群里的认知,让每个患者不再是一座孤岛。
与任有病的初衷类似,腾讯医典平台同样在推动大众健康素养、提升社会健康水平的道路上长期发挥着重要力量。在腾讯医典上,从以抑郁症为代表的精神类疾病到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颇受关注的疾病,都提供了专业权威的医生科普内容和问诊服务,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彼此交流的平台,也为疾病本身做出了科学普及,提升大众对其的认知度。
更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过去常见的洗稿式、碎片化、营销化的科普内容,腾讯医典将互联网医学科普重新整合,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内容。整条路径清晰,从了解到预防,从治疗到康复,腾讯医典都设置了大量内容供你我查阅。
0/3
现代社会必修课:
科学认知疾病
由点及面地看,抑郁症患者的遭遇不仅仅意味着单一疾病普及率低的现象,更折射出了解专业医学知识、提升健康素养的重要性。
进一步讲,随着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发展,疾病也不再是不幸与否的玄学,也并非与我无关的他者,就像抑郁症为代表的精神类疾病,它同样强调每个人要对疾病拥有科学认知,社会各界对疾病保持理性、客观对待,如此才能对患者起到正向积极作用。
如今,随着以腾讯医典为代表的互联网医学科普平台的出现,了解疾病的渠道也不再是大海捞针式的网络搜索,而成为一种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即使目前,健康素养水平和医疗资源配置仍处在发展期,但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便是形成理解、尊重、支持患者的社会氛围,具有相当的公民健康素养,如此才是对每个人的尊重。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