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大多喜欢小孩,不仅仅因他们稚嫩可爱的模样,还因他们纯净不染的童心。那是我们曾经拥有,后来失去,也曾寻觅,却又再难以得到的东西。
如果非要咬文嚼字地说,细细密密地去辨,什么是童年?什么样的心是童心呢?
我想答案太因人而异。就像每个人都憧憬着不同的远方,每个人也怀念着不同的过去。
于我而言,童心大抵是“真”吧。也许小善良、或许小自私,可却并不掩饰。喜欢与讨厌都来的直接,讲究的是一眼的缘分,与金钱、利益等等等等复杂的思考无关。真真切切,自自然然的“我”而已。
“真”是一种浪迹天涯般的洒脱与浪漫。
网上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我亦常因此生感慨,即“到最后,我们都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这话是说那些长大了的孩子,丢失了曾有的“童真”,变得“像个大人一样”。
犹记得《小王子》里有一段对话,大意是“当你用语言描绘一栋房子如何如何漂亮,有鲜花、有阳台,有落日余晖,大人们往往会无动于衷,可当你说一栋房子价值十万法郎时,他们会惊讶地叫起来说,多么美丽的房子。”
也许这便是我们“长大”的结果。相较于于童年的直接,长大了的孩子们有太多太过“精致与复杂”的思考,这使得他们丧失了对简单事物,比如阳光、鲜花的敏锐感触,反而对“金钱”这样高度抽象的概念念念不忘。
或许他们忘记了追求“金钱”最初的目的吧。不恰恰是为了阳光、鲜花这些简单而质朴的幸福么?
话虽如此,童年毕竟回不去了。哪怕我们对它如此念念不忘,可时光无法倒流,就算能够倒流,我们又会有谁愿意牺牲成年的理性与智慧,变得孩童一般无知呢?
有关于“自我”的思考,对世界的认知,以及成长的智慧,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我的童年结束于母亲告诉我人会死亡的那个瞬间。自那以后便常陷入到对死亡的畏惧里,惶惶不可终日。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有了阴霾。
现如今回首,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可如果没有那样一个过程,兴许我不会是现在的我。如果没有童年的忧虑,很可能如今我的依旧在浑沌中。
故而于此,我心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