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食育问题,一定不能忽视
标题提问:孩子的食育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孩子的食育问题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怎样的重要性?有如何做好食育呢?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18年3月6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
品牌标语+阅读书目介绍,引入主题。
这本书是由致力于研究食育问题的日本幼儿园园长藤森平司所写。这本书所强调的“食育”问题,并不只是教孩子怎么去吃、吃什么,更希望将有关食育的知识和智慧渗透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教他们享受吃饭,享受成长。作者用实例阐述了孩子的积极改变,用恰当环境进行食育的有关实践,希望读者能读有所感,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破题:主要通过书目介绍破题。
作者藤森平司,致力研究食育问题。
介绍什么是食育问题:不仅是怎么吃、吃什么,更是关于吃饭和成长的知识和智慧。
作者运用实例阐述,进行有关实践,丰富对食育的探索和思考。
逻辑:作者介绍—食育问题是什么—相关阐述与实践
亮点:关于食育问题的创新性思考。
今天,我们重点讲述书中的三方面内容,分别是:不强迫,重实践和不妨碍。
引入“食育”主体内容:不强迫,重实践和不妨碍
①
『不强迫』
当孩子拒绝吃某样东西的时候,家长通常会诱哄“就尝一点吧”;孩子拒绝去收拾房间的时候,家长会严词要求一定要怎样;孩子饭桌上皱眉挑食,家长经常会说“这个有营养,不能挑食”,等等。但事实往往是孩子“说不吃就不吃”、“你越说我越不收拾”或“挑食仍旧我行我素”。其实强迫行为在“关爱”中已经不自觉地产生了,强行将不想吃的食物塞入口中,大人都会感觉到强烈不适,何况一个年幼的孩子呢?
抛出问题:孩子会挑食,面对家长的严词要求,会产生更强的抵触情绪,我行我素。
分析问题:“关爱”是变相的强迫,换位思考,大人被强迫也会不适。
进一步呼唤对孩子挑食行为的理解。
与其强迫孩子吃东西引发他们的强烈反对,不如利用成就感帮助他们自我接受。比如家长可以把孩子不爱吃的西兰花先吃掉大部分,剩下一点时就对孩子说“剩一点点,妈妈吃不了,你帮妈妈吃了吧”;等孩子吃完,对孩子的夸奖则是调动积极性的最佳方式。再比如,孩子不喜欢收拾房间,那家长可以先帮孩子把房间差不多收拾好,剩下一点活时,鼓励孩子去做一下试试看。很快就收拾好的成就感,和父母“你真棒”的表扬,会渐渐打消孩子的反抗意识。次数多起来后,被动就会转向令人欣喜的主动了。
谈方法第一部分:正确地引导孩子,利用成就感帮孩子自主接受。
举例说明:家长先做大部分,鼓励孩子做余下的小部分,并加以表扬,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进而打消孩子的反抗意识,使孩子变被动为主动。
至于挑食,并没有家长想得那么严重,因为食物的多样化保证了它们的营养是有可替代性的。比如孩子不爱吃苹果,那就吃梨;不爱吃菠菜,可以吃生菜。营养虽不会完全一致,但相称的营养和孩子的快乐,不是也很好吗?让孩子自己慢慢去接受,比强迫他们去接受,不管对身体还是心情来说,都要好很多。
谈方法第二部分:转变家长的观念。
挑食并不严重。食物的多样化,可以让孩子选择喜欢而合适的替代品,使孩子身心健康,又快乐发展。
②
『重实践』
有些家长比较反对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接触做饭这回事,一方面认为菜刀、炉子会对孩子产生伤害,一方面觉得孩子更应该去学习文化知识。作者认为,做饭,对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游戏和尝试。
抛出两种观点的对比。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幼不适合做饭。
因为厨具可能产生危险,而且孩子的时间更应该用来学文化知识。
作者认为:做饭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意义。
除了能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外,学习做饭还能充分调动孩子的五感,科学家认为五感是孩子思维认知和语言发育最重要的工具。比如带孩子通过五感去了解花椒:通过看、闻,知道花椒的样子和气味;通过摸,知道原来花椒树有刺;通过晾晒,知道花椒是如何颜色变暗的;再鼓励孩子用花椒粉入菜,知道它独特的味道。通过视听触嗅味五感,孩子真正知道了某件事物,而不是单纯只靠视觉从书本中得知。
作者眼中,孩子学习做饭的意义:调动五感,帮助孩子思想认知和语言发育。
举例说明:孩子了解花椒,可以通过看、闻、摸、晾晒、入菜来了解。真正了解某件事物。
感觉到食材,参与到过程,品尝到成果,能更清楚地让孩子意识到营养这一概念。也许孩子不会清楚知道哪个含铁、哪个含锌,但他们知道什么颜色的蔬菜大概有什么样的作用,进而就会改善孩子们的挑食现象。而从小养成的营养价值观,对一生的健康观念影响深远。
进一步,孩子学会做饭的意义:从食材到制作食材的过程,进一步意识营养的意义。
进而改善孩子的挑食现象,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所以,家长完全可以把前期工作做好,比如厨房的安全隐患等,然后让孩子与“食材”相会吧,让他们用自己的五感,品味幸福,体会成长。
总结,鼓励家长做好前期工作,让孩子体会食材,体会成长。
③
『不妨碍』
很多父母都有一种观念“孩子太小,还决定不了自己的食量;或太小只能喂饭”,在父母觉得孩子没吃够的时候,强行加饭,或阻止孩子自己动手,避免餐桌的一片狼藉。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婴儿在吃母乳的时候,是不是都是自己主动停止的?那是因为婴儿能够决定自己吃母乳的量,同样的,通常情况下,当孩子放下勺子,就证明他们已经吃饱了,家长不应该用自己的经验来妨碍孩子正常的判断,带来的更多会是反作用。
抛出很多父母的观点:孩子太小,吃饭吃多少、怎么吃要父母决定。
作者表示不赞同。
提出作者观点:孩子对自己的饮食能有正常的判断。形成对比。
小孩子在成长中要不断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他们需要自己去知道“哦,叉子是盛不起汤的”、“哦,蔬菜要拌了酱会更好吃”等等。照顾好孩子固然重要,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们就不应该替他们做。你可以不用喂饭,而是手把手教他们用勺子和筷子,教他们倒饮料、盛米饭。这是他们认识食物、认识世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能力也是父母参与所代替不了的。
通过说理和举例论证观点。
小孩子要自己锻炼能力。
孩子自己动手、认识世界的过程很重要,不能事事由父母替孩子做。
给孩子吃和让孩子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给,带有主观和强迫,而让,则尊重孩子的选择,自己做主。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孩子动手能力增强了,并能够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其实,这种不妨碍能带来更好的成长。
通过区分概念来论证观点:给孩子吃和让孩子吃不同。
鼓励通过“让”,即尊重孩子的选择,提升孩子自主行为的能力,更好成长。
总结一下,所谓“食育”,就是以“吃”为起点,调动孩子的五感,让孩子在不强迫、更快乐的守护下成长。跟孩子一起吃饭吧,让孩子了解食物的营养,给孩子带来吃饭的快乐,让他们从离不开的“食”中摄取生活的营养,而茁壮成长。
总结全文,深入阐述“食育”的概念:以“吃”调动孩子五感,让孩子健康成长。
鼓励家长做好食育,让孩子茁壮成长。
文章结构:介绍推荐书目——作者简介和书目介绍——引出主体三大部分——分别论证介绍——文末总结+食育概念阐述
第一部分:不强迫。抛出问题—分析问题—方法第一方面—方法第二方面
第二部分:重实践。抛出家长观点—对比作者观点—深入论证
第三部分:不妨碍。抛出父母观点—对比作者观点—多种方法论证
收获:1.清晰而有趣的核心概念。全文围绕食育概念,由浅入深,由日常饮食到人生教育,中心明晰,富有启发性。
2.逻辑性更强的论证方式。主干部分往往先抛出反方观点,作为“耙子”,通过批驳反方观点,引出作者观点。(如“但是”“其实”之类)破而后立,是一种不错的说理方式。
预期:由浅入深,由饮食到实践,到教育方法的探讨,不仅具有人文关怀,还具有简洁清晰、可操作性强的优点。贴近生活,更容易让读者买账,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