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皇帝”一词源于秦始皇,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他将“皇帝”二字定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共有442位皇帝,其中像唐太宗,汉武帝等因为在位期间功勋卓越,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从秦始皇称皇帝到清朝溥仪退位,皇帝在中国经历了2132年,中国的封建制度也经历了2000多年。但是柒柒认为,先秦时期也不乏一些政绩显著的君王,他们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也可称的上是“千古帝王”。
商朝“九世之乱”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也是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存国约500年,一共在位君王31位,在这31位君王里,有一位可称为“千古帝王”,他力排众议迁移国都,使得商朝的内乱得以终止,他就是盘庚。

商朝的君王继承制度是“父传子位”与“兄终弟及”,这样的继承制度使得商朝发生长达百年的“九世之乱”。
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节选
其实很好理解“九世之乱”出现的原因,就拿常人的思维来说,你愿意把财产给你的弟弟?还是给你的儿子?不用说,当然是自己的儿子。商朝的君王即位后,当然是想把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即位之王不愿意把王位还给兄长的儿子,而是要传给自己的儿子,就这样持续了九世。而终止这一内乱的人就是本篇文章的主角“盘庚”。
盘庚迁都
根据史书和甲骨文记载,盘庚是商朝第19位君主,姓子,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的弟弟。
盘庚即位的时候,商朝的国都在奄(今山东曲阜),因为奄都在前几任君王时过度开发,再加上经常受到洪水灾害的影响,盘庚决定将都城迁往旧国都亳(今河南商丘)。在盘庚即位之前,商朝的国都已经经历了5次迁移,每重新迁移一次国都,百姓也跟着迁移一次,百姓居无定所,产生内忧外患。
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史记·殷本纪》节选

当百姓们在奄都刚刚稳定下来的时候,盘庚即位就下令迁都,老百姓当然有怨言,很多大臣也不愿意迁都。盘庚是一个仁爱的君王,他晓之以理对大臣们说,先祖汤和你们的祖先一起建立商朝,并一起制定了一些好的制度,现在反而要舍弃这些已有的好的制度,凭什么可以成就事业呢?在盘庚的多蕃游说之下,大臣和百姓终于对迁都不再有反对意见。于是盘庚将都城从奄迁到亳。
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史记·殷本纪》节选

盘庚把国都迁到亳后不久,亳都受到水患的严重影响,为了缓解水患压力,盘庚开始寻找下一个国都的选址。盘庚派人考察各地,最后发现殷地(今河南安阳)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而且也不会受到水患影响,盘庚思虑再三,决定将国都从亳迁至殷。
视民利用迁。“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尚书》节选
这次迁都的决定同样遭到了大臣和百姓们的强烈反对,有的贵族甚至暗地里煽动平民百姓聚众闹事。面对如此浩大的反对势力,盘庚采取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方式进行应对。他一面对大臣苦口婆心的劝说,把迁都的各种好处都阐述了一遍,一面态度强硬的与反对势力对抗,坚决迁都。
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尚书》节选

此次迁都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水患,另一方面是打压贵族势力。在盘庚的坚定决心下,迁都得到了落实。殷作为商城国都一直持续到帝辛,也就是商纣王,商纣王在位期间将国都迁到朝歌。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商”。
小结
盘庚作为君王,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在位期间两次迁都,使得商朝经济复苏,同时终止了商朝长达百年的“九世之乱”。盘庚无疑是千古帝王,他力排众议将都城迁到殷,打压了贵族势力,使王权得到提升。
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尚书》节选
盘庚迁殷的意义是重大的,这是一次伟大的决定,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