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王鼎钧《作文十九问》
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究竟是议论呢,是描写呢,还是抒情?
答:这两句很不简单。它是两个比喻,以寸草心比人子,以三春晖比慈母。草木本无心,何尝有报答春天的想法?而诗人用“报得”两个字把它们联起来,使两个分别存在的意象合成一个连续的意象。(那么这是描写了?)可是这是一个问句,“谁言”,谁说的?好像怎样报答春晖,怎样报答母亲,这个念头已经在心里盘旋了很久很久。这就是抒情,通过描写来抒情。
问:谁言寸草心,报得算春晖,好像也有点议论的味道?
答:不错,因为“谁言”也可能不是在问。“谁说我办不到!”下面可以用惊叹号,不用问号,这样,“谁言”的语气是否定,谁说我不办到就是我办得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寸草心报答不了三春晖。这样,它就是议论,用比喻来议论。
问:这两句诗的意思有这么多变化!
答:还有呢。“寸草心”可能是“寸草的心”,也可能是“寸草一样渺小的心”,寸草的比喻,形容人子的心理微薄;“三春晖”可能是三春的阳光,也可能是像三春一样的温暖,三春一样的博大,“三春”也可能是个比喻。如果这样看,这两句诗的语意就又落实在游子身上:游子,像寸草一样渺小的游子,能报答三春一样的母爱吗?谁说的?
问:难怪这两句诗这样出名,仔细咀嚼起来,真是意味无穷。
答:有人说,诗人是先有了这最后两句,才决定写这首诗的。也就是说,诗人要借着母亲替将要出门远行的儿子做衣服,写出母子两代的“代差”,写出儿女对父母的亏欠。你还没出过远门吧?(没有。)如果你出过远门,你就知道,你心里充满的是广阔的天地,新奇的事物,恨不得立刻飞出门去,何尝把她老人家的“密密缝”放在心上呢?何尝想到“迟迟归”给她造成对心里负担呢?
问:如果只写前四句,不写后两句可不行。没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前四句都没有着落。
答:你说对了。诗人为什么要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呢?他有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材料以后,心里打的是什么主意呢?他打的主意就是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来表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要我们以春晖难报的心情看慈母缝衣。这就是你们老师在作文课堂上常说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