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十月份就要结束了,时间过得实在是太快了,2023 年也很快就要结束了。开学以来,每天都很忙碌,唯一觉得轻松惬意的时候就是中午,可以安静的吃个饭,刷一会手机,稍微多休息了一会就会强迫自己该动起来了,因为家里还要打扫收拾,每天都像一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我似乎还没适应当下的状态,还没有完全进入一种工作状态。当下每天都很忙碌却又好像没做什么事情,时不时还会分心走神,想着买这买那,家里也该好好收拾置办一下。我似乎从来没有真正的专注高效的完成一件事情。即便是早起工作,依然还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很久才能进入状态。备课总是想着能超前备课,可是提前两天准备好的课程并没有让我觉得上课更有底气,反而会因为提前备课而让自己对课程不熟悉。备得不够充分,到了上课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没有上好这堂课,然后就告诉自己一定要踏实备课,可是下次备课上课还是如此,不断循环。
这段时间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班上举办活动,有朗诵比赛活动,还有不同类型的小组活动。为了能举办朗诵比赛,我在月初就和学生说了,然后就是进行准备工作,买奖品,制定比赛规则,一通忙乱下来,学生开开心心的上完这堂课,我也乐得轻松一节课,总体上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搞一次活动,我自己也是累得不行,一个学期能搞个一次两次也就差不多了。这种活动也只能偶尔调剂一下,活动多了,学生也就没感觉了,毕竟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没有真正的参与进来。
之前在讲《春江花月夜》之时,第一次尝试让学生以小组作业的形式画画,成果足以惊艳到我。再到后面的思维导图,学生明显就有些疲惫了,当听到又要画画时,学生明显不那么愿意去画了。可是我的课堂也只能这样呈现了,我也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增加一些趣味性了。
这也是语文的尴尬境地,其他学科不用讲究什么趣味性,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学生也能全神贯注的听,因为如果上课没听懂的话,就没法做题了。可是语文不存在是否听懂,没听懂照样做题还不是太影响分数,有趣就多听点,无趣就不听了。可是在讲题讲知识点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觉得无聊,尤其是对于理科生来说,讲得再好再细,把知识点嚼碎了往嘴里喂,学生依然是不为所动。
每每看到学生的错题时,我都会开始怀疑自己,尤其是实验班的学生都是如此。由此,我在想是不是自己把他们放在一个太高的位置了,其实他们也就这个样子而已,并没有水平多么高。而我绞尽脑汁想要备好的一堂课似乎也成为了一个笑话。不管怎么上这堂课,他们都是反应平平,少有我觉得上的比较好的课。尤其想到刚刚接手实验班之时,我总是想把课上的不太一样,想要能讲得深入一点,现在回想起来不过是枉然,因为他们连课文的意思都没有真正的理解,何来的深入理解呢?
有时候我就安慰或许好学生对老师的需求本就不高。因为不管老师怎么教,他们还是会按照自己固有的想法去做,老师说的话几乎是听不进去的。这一点在我教了实验班之后,我才深有体会。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总是能生发出不一样的想法,课堂会因为他们的想法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在学习中坚持自己的看法,甚至于想要自我摸索式的学习语文,他们太有自己的想法以至于根本听不进老师的教导,自然也不会进行改变。也许我本就不是那个能够让学生有信任感的老师吧,学识和教学能力都不足以让学生信服。
每日的自我怀疑似乎成了常态。甚至还会延伸到其他方面,尤其是评职称。昨天偶然看到七月份参加的朗诵比赛结果,我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可最终只有一个优胜奖。我参加过朗诵比赛,也自认为是知道朗诵比赛应该怎么去做的,可是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至此,我也开始怀疑自己所认定的标准其实并不一定是对的。
或许这世上的所有事情好坏的标准都不尽然相同,不过是个人喜好罢了。没有所谓真正客观的标准,我也如学生一样,听过课,听过培训,最终还是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上课,这就是认知的局限。我相信真正能接受别人想法并不断学习改进的人一定有所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自己的认知圈内兜兜转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