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看过郑轶的一篇雄文叫做《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一定能看到现有婚姻制度的瓦解》,文章从诞生于农耕时代、以明确女性的所有权为主要目的婚姻制度的形成讲起,指出历经了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最小社会单位已经从“家庭”变成了“个人”,“婚姻”也从过去的“必须”,变成了一种“选项”。而且作者极其敏锐的提出:爱情、性、恋爱、婚姻原本就是四种各自独立的事物,爱情是一种情感,性是一种生物本能、恋爱是一种关系、而婚姻是一种契约,这四种事物有可能、但并不是一定会同时存在,而原本就与爱情无关,只是为了压抑女性而被创造出的现代婚姻制度,现在也同时在压抑男性,因此,现有婚姻制度的瓦解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下面的这本《单身社会》,则是一本数据分析集,作者通过对日益崛起的单身社会的探索,用大量的数据和实际采访资料,揭示了单身生活的人,其实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与音乐、公众活动、演讲和公益活动等社交活动,普遍拥有更健康的身心状态、甚至更为绿色环保。书中同时还介绍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打造良好的单身社会(特别是在人们上了年纪以后)做出的努力和收获的成效。指出了通讯发达带来的沟通的便利性,和现代社会所拥有的前所未有的包容性,让“婚姻”变成了一种只是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昨天看了“竞儿和Peggy的咖啡馆”的一篇文章叫做《我不需要男人啊!不,我需要》,真实的描述了竞儿本人(一个能力卓越、好强上进的优秀女性),从勇敢地走出一段失败的婚姻,用百倍的努力不断提升自我,终于可以做到完全不依靠任何人也可以给自己和女儿一个很好的生活,也可以活的自信和从容后,有天看到年迈父母之间的深爱,再次想跳出自我,勇敢去为自己再次寻找爱的故事。
其实我觉得,这几个故事说的都是一回事,那就是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其实并非是婚姻本身,而是一种三观相符、被爱、被需要、被认同、并且互相了解对方的边界、给对方以充分的尊重和空间、有默契的那种感觉,至于这个对象本身是谁,是什么形式、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如果偏巧在你的婚姻里,双方都有这种默契,那么祝福你,愿你们能够各自努力维持长久,如果你的婚姻里早就没有了这些默契,而只剩下了基于合同所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或是你还是单身,那么试着选择一下另一种生活方式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