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到后文的觉新在一次一次的屈服与妥协中度过,觉慧对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猛然想起,开头第一幕的觉民与觉慧说说笑笑地从门外走进,谈的是在学堂的表演趣闻,而这个时候,觉新在哪儿呢?
大多人包括觉慧作为他的亲弟弟,都认为觉新是懦弱的,所谓的“作揖主义”和“无反抗主义”更是令我初看时对他涌起一股鄙视!妻子即将生产,竟然因为陈姨太和那些长辈们所谓的封建道德迷信,害怕冲击到老太爷的“死”,丝毫没有反应地顺从了他们的要求,不可否认,这是最后瑞玉难产去世的一个因素。而他的伤心绝望嘶吼并没有用,他还是永远地失去了他的发妻,是不是这件事激起了觉新内心深处已经按捺不住的反抗因子了呢?他帮助弟弟觉慧偷偷离开这个令人压抑失望的家,他关心弟弟、无私帮助。
我想,他也曾经是少年。
他也一定有过不想顺从不想妥协的时候,只是,迫于现实。他是家中这一辈的长子,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他的肩上。父亲的死亡、弟弟妹妹的托付、爷爷的专断强势,一步步地将他拉入所谓的“无反抗主义”的深渊,他也有过觉慧的青春时期,觉慧是不是就正因为上边有两位哥哥挡住了一部分冲击,才能够如此“肆无忌惮”,所谓“有勇气”地追求他所想要的生活呢?然而,他对鸣凤的态度着实令我心寒,鸣凤虽只是一位丫鬟,但不否认他对鸣凤的好感,鸣凤的死并不会对他的生活和情绪造成多么大的影响,他总会走出来,并且是很快地走出。而觉新呢?他也曾青睐于梅表姐,然而他“习惯”地被逼迫,“习惯”地服从,娶了瑞玉,虽说他对瑞玉和梅表姐的态度模模糊糊,两边难舍。但是,如若他在那个时候,能再强势一点儿,像觉民一般,有用吗?
我认为没有,首先是时间的差异,在觉民反抗,坚持娶琴与觉新当时的状况之间,已经发生了众多事情,所有人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这是促使觉民能够反抗成功的一个因素。其次是突发情况的设想不同,觉民能够反抗,有弟弟的帮助,有琴的厮守,有哥哥的“无反抗主义”才使得他在反抗中得以坚持。包括张夫人的态度也并没有钱夫人那么决绝,张夫人在另一方面更多考虑了女儿的感受。如果是觉新,那么,他怎么坚持呢?没有人替他顶住老太爷的怒火,没有人与他坚持统一战线……
他也曾经是少年啊
然而他的“被习惯”,却得到弟妹的不屑,家中长辈的嗤笑与狂妄,得不到自己渴望长厢厮守的那一朵梅花,顺从地与另一位女子安分地走下去。
虽然他有些行为却是令人失望,但设身处地地想,或许也不难理解,在当时他所处的艰难境地,也只能如此,在夹缝中生存了吧。
不否认性格因素,不排除外在施压。只是,他也曾经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