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天天有,而让自己念念不忘的课却很难留。
《小公鸡和小鸭子》是一篇好老好老的课文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里,现在我也能一字不落地背出来。
那天上晚课,我清清嗓子,说要给学生背诵一篇课文,学生十分惊讶地看着我。背完以后,我问大家愿不愿意和老师一样很快背下来,没有不点头的。
我让大家打开书,开始教读。也不知道是因为老师的示范背诵起了作用,还是学生对内容感兴趣,反正是一改往日懒懒散散的样子,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声音别提多清脆了。教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发现卢卢老师上幼儿园的小宝贝站在教室后门口,目不转睛地瞅着同学们,仔细地听着。
第三遍,我请同学们往后转,大家都看见了小宝贝。“你们读书的声音太动听了,把小妹妹都吸引来了。赶快认真读一读,让小妹妹看看谁读得流利有感情。”孩子们读得更起劲了。
三遍过后,我故作神秘地说:“现在,我们要去找宝啦。刚刚读书用心的同学,一定找到的宝贝最多。”
“老师老师,宝贝在哪里?”
“不要着急呀,宝贝就在书里。我说一个词语,看看谁最先找到,记住,我只是轻轻地快快地说一次,你必须保持安静才可以听到哦。”
我按照顺序,一次读出带有课后生字的词语。当说到“不行”的时候,学生叽叽喳喳地说已经圈画过了。我又清楚而大声地把两个词语各读了一遍“不行”“不信”,让学生感知一样不一样。然后板书在黑板上,依次在学生的指导下标注上拼音。
“老师,不 是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呢!”
“它不是多音字,和 一 一样属于变调。”我带着孩子们回顾了一上的《秋天》一课,出示了变调的词语,让他们对比,看看发现了什么。聪明的宝宝立刻发现了两个字的变调规律。
本课的一个难点就这样被不露痕迹地突破了,而且是来源于孩子们的认知矛盾,老师没有硬性灌输,抓住课堂生成,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解决了知识点。
有时候刻意设计,反倒没有什么效果。但出现的方式不同,记忆反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