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缺乏安全感的来源主要在于个人边界模糊、家庭结构不稳定,以及生物节律被破坏这几点。其中建立自我边界是建立安全感比较重要的第一步。
为什么建立自我边界与安全感有这么重要的关系?
人没有边界其实和国家没有边界是有类似的感觉的,你不能清晰地确定你的界限,你就没有确定感,只要这个不确定感存在,你就等于是自我保护没有建立起来,就会没有安全感。这时候你会很容易被突破,同时你也很容易侵入别人的界限中,去突破别人的安全感。所以建立自我边界,在自体的角度建立安全感,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第一步。
就像很多时候国家之间打架,会有这样的冲突:A方认为这个领域是自己的,B方也认为这个领域是自己的,他们其实是有不同看法的。所以这里就成为了一个无法驻兵把守的地方,它成了一个缺口,没办法安定下来。
同样,就算建立了界限,可能双方对于界限的理解还是会有不同。这时守住界限就不是一方的事情,你不仅要保证自己不侵入别人的边界,你还要有能力守得住自己的边界,否则还是会觉得不安全。
不管在哪个体系,能守住自己的边界,也能尊重别人的边界,你的安全感会增加很多。
自我边界的建立,是不是可以追溯到人们的早期经历?
对,我们都知道我们做胎儿的时候,不光跟母体是一体的,跟这个世界都是一体的,完全没有疆界。等出生了以后,依然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跟父母是在一体感的状态中,没有分化的感觉。
从自体心理学来讲,做婴儿的时候,你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客体,所谓客体就是:有一个人来帮我看到我,就像有一个镜子来帮我照到我,这样我就能区分出我和别人。这是建立自我边界,建立安全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如果一个人在早期客体丧失,没有这面镜子,等他长大后,他就会拼命地去找这面 镜子,他要知道,“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哪个才是我。但我们知道,没有父母可以完全像一面镜子,而不用自己的想法去投射这个孩子。很自然地父母就会对孩子有一个自己的想法,有的想法也许确实是观察出来、理解到的,但大多数想法是根据自己当时的情绪和需要,想象、转移给孩子的。这就会造成,孩子投射性认同了一个“我”的样子,这就和他真正的灵魂那个“我”有一个区别。
这样成长的孩子,他的自我边界就是模糊混乱的,不清晰的。我会以为“我”是这样,但其实“我”又不是这样,然后心里就开始打架,不知道“我”到底是哪样。无法有一个确定,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外在世界,这就会造成很大的不安全感。
所以我们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走上一条路,这条路叫“寻找自我之路”,这也是一个寻找最初始的安全感的过程。
除了上述这种情况,还有什么情况会造成一个人的不安全感?
建立安全感中,另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结构问题,最初的结构来自家庭,家庭结构越稳定,对你的安全感就越好。因为你开始是无形的,这个家庭的结构是你生而为人的第一个形状,就像你这个小灵魂有了这么一个房子。
但这还不是你内心的那个房子,这等于一个借住的一个房子,这个房子能保证你一段时间的安全感,直到你自己的房子完全建构起来。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房子就是家,家就是房子。房子也是人们追求外在安全感的一个物质象征。
假如说父母感情不太好,总是吵架、闹分居、闹离婚,这些波动,对于这个孩子安全感的影响都会非常大。因为当影响你人格形成最重要的两个人,他们的关系是不安定的话,你很难安定下来,也很难形成稳定的安全感。
如果是一个从小被寄养在一个环境气氛特别好的家庭里面,也会遗留下不安全感吗?
孩子一出生,就等于和这个家是一体的,假如他被送到别的地方去养,就像是被从原来的地方切开了,家在他心里就是碎裂的。就算新家庭的人对他很好,后来的“房子”建构的很好,在很深层的地方,他最基本的安全感是很难建立好的。不过凡事没有绝对,我们是有限的,这个世界是无限的,没有一个标准会符合所有的情况,具体到每个生命都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