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青春已逝,年过半百。假期闲暇,我细细咀嚼依稀的50年时光,刻骨铭心的学生时代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六十年代末我出生在蔚县一个贫穷的山村——桃花镇小羊圈村,祖祖辈辈都是地道的农民,从小就知道一个字“穷”,什8么时候能让全家人吃饱穿暖,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小学时代是在我们村小度过的(现在这里就是几间破房),学校有三间教室和一件办公室(兼教师宿舍)。由于我们学生人数少教室少,有两间教室实施的是二级复式教学,另一个是单班教学,小学五年我上的一直是复式班。复式班就是老师先给一个年级留点作业,再给另一个年级讲课,讲完后留点作业,再给另一个年级讲课。在老师眼中我是个比较懂事、乖巧、学习还可以的学生,每次作业我都能很快地完成,然后就听另一个年级的课。低年级时,即使听不太懂,我也努力地听完,高年级时,又复习了一遍,相当于学了两遍小学的课程,这样充分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
整个小学时代没有电灯,家家户户点的都是煤油灯。我家人口多,没钱,晚上只能点一盏煤油灯。白天母亲去地里干农活,晚上在煤油灯下做一家9口人的针线活,为了不跟母亲抢灯光,我每天在学校完成了作业才回家。交学杂费和课本费,平时买笔和橡皮等文具,只能养兔子换钱解决。我们那个年代早晨上学晚,下午放学早(中午休息时间短),早晨起床先到地里挖兔草,因为没有表,每天根据太阳的高度决定回家时间,吃完饭再去上学,下午放学又继续挖兔草,太阳落了回家,只要想着兔子养大了就能换成钱有学上,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小学毕业我接到了吉家庄中学(当时是国办中学)的录取通知书,父母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我考取了一所很多人都羡慕的学校,忧愁的是开学时学校让交的12元学杂费、书费和饭费没有着落,急得他们寝食难安。更惨的是我是一名女娃,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老人们骨髓里根深蒂固,包括我的爷爷奶奶在内的好多亲朋好友劝我的父母,一个女娃会算个数、能写自己的名字就挺好了,何必为了供这一个孩子读书而让全家人跟着受苦挨饿呀等等。我的父亲不善言辞,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不说话,而我的母亲却截然相反。她很迷信,在我没有上学前,她找一位算命先生给她算卦,说我以后是靠笔杆子吃饭的,她将来老了得依靠我。我妈对此深信不疑,无论家里有再大的困难,都坚决支持我继续读书,使我按时走进了初中的校园。
1982年7月25日,顶着瓢泼大雨我第一次晚上不回家(学校离家15里),与14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尖子生”住进了学校宿舍,过起了集体生活。初中三年我们吃饭是把玉米粜到粮库,换成凭单,再到学校伙房管理室换成饭票,70%的粗粮和30%的细粮,用现钞换菜票。早饭和晚饭用粗粮票买小米粥,2分钱买一份大烩菜(三年我一份这样的菜都没有舍得买,小米饭就的是从家里拿的干棒咸菜)。初一中午是玉米面窝窝头,初二中午是发霉的黄米面窝窝头,初三中午是一个类似于小枕头的白面馒头。初二那一年中午不吃饭下午饿得受不了,只能下血本每星期换2毛钱的菜票,因为发霉的窝窝头没有菜实在难以下咽。初三那一年最高兴了,白面馒头有咸菜就可以了,我就不用再换菜票,每个星期可以省2毛钱。更高兴的是,星期六中午下课铃声一响,我背起装着作业和空咸菜瓶的书包,火速跑到食堂买上那个诱人的大馒头,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往回赶,因为我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正眼巴巴地等着吃我给他们带回去的馒头呢。看着弟妹们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小块馒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走了15里路的我虽然又累又饿,却是由衷的高兴。
初中三年总共好好地吃了三顿饭菜,就是每年的元旦中午,学校给我们吃一顿节余饭——不要饭票和菜票,每人一碗大米饭和一份猪肉炖粉条,每次人人都很满足,甭提有多高兴了。因为家境贫困,我深知父母供我读书的不易,所以更得珍惜学习的机会。三年里从不迟到、早退,一天假也没请过,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下课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晚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还要挤时间预习第二天的课程。经过三年的拼搏,我顺利地进入了很多人羡慕的河北柴沟堡师范学校。
当时我们初中毕业可以报考中专(全县招9人)、中师(全县90人)和高中。中专和中师读3年,毕业后是中专学历,国家分配工作。中师培养的是扎根农村的小学教师,只要家里不太困难、学有余力的学生,都会选择升入高中再考大学。说真的,当时填报志愿时,我也不甘心,矛盾过、挣扎过,后来想想母亲说的还有三个弟妹需要上学,我放弃了。
到师范学校读书,不仅免除各种费用,而且每月还要补贴22.5元的生活费,每顿饭都有好几个菜可以随你选择,与以前相比我的生活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河北柴沟堡师范学校,看到来自蔚县、怀安、阳原和宣化的200名优秀学生在一起学习,我释然了。在这个大家庭里,还有更优秀的老师引领着我们,为了不辜负国家对我的培养,我认真学习课本知识、苦练扎根农村从事小学教育的本领,三年愉快的师范时光转瞬即逝,我也为实现理想做好了充分准备。这就是我的学生时代,虽然艰苦,却给了我实现梦想、不断前进的动力。
时至今日,我已扎根农村学校32年,工作虽然平凡、辛苦,但每天都很充实。我也会珍惜当下的美好,不断给自己充电,为教育事业继续发光发热。
(蔚县桃花镇初级中学 王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