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先来回顾一下: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这五个词人里面,我们读到了晚唐五代词的演进:温庭筠的词,尽管是写给歌女唱的歌词,但在语码中给人以美的联想;韦庄的词 ,真率诚挚表达自己的情感;冯延巳结合结合了温庭筠词的美好的联想和韦庄的真情实感 ,并有进展;中主李璟的词意境开阔;而后主李煜的词,我觉得他是用生命在写词,生命完全的投入 燃烧。
一、燃烧着的李煜
昨天说了南唐李煜的词分为前部分(亡国前)和后部分(亡国后),亡国前的词是空乏的,亡国后的词却让人兴发感动,是有意境。不过,如果要真正的分析一个词人,我们就要通过他写的不同的作品,叶先生说“细读这些作品,就能够找到作者心灵感情的主体意识的根源”。通过读他不同时代的作品不同风格的作品寻找属于他的词的生命密码。我觉得李煜他的词的生命密码是:完全的燃烧。理由如下:
1.王国维对他的评价:“李煜的词写出了我们古今所有人类共同的感慨和悲哀,那写出这样的词的人”,他需要内心深处有敏锐的感受,而敏锐感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2.《玉楼春》词的评析。“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是一种全心全意的享受,眼睛看到的浓妆,美丽的宫女排成队极致的美。“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耳朵听到的极致的音乐,“重按”“遍彻”两词真动写出了这种极致。还有下面鼻子闻到的……再这样耳鼻眼满足之后,又要踏着清夜月回到自己的宫殿,当真十分的享受他当皇帝时的那种极致奢靡的生活,写的词也是完全的投入其中。叶先生说像这样六种感知(耳,鼻,舌,身,意,眼)的官能跟世界上的各种感知的现象接触之后,这种意识活动所达到的范围就是佛家经典上所谓的境界,所以词的境界就是调动自己的全身心感知外面的世界。李煜就是这样完全的调动自己的全身心,是完全的燃烧。
3.俞平伯先生评李后主的词“奇语劈空而下”,李煜亡国后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里包含了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古今所有人类共同的一种悲哀,都包含在里面。要写这样的词,不仅要完全调动自己,全身心感知外面的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用文字来体现出来,这种体现是自然的喷涌而出,没有咬文嚼字。要写出这样的词,需要诗人完全的燃烧,浸入其中。
我喜欢这样的李煜,不管身在何种状态都是完全的活在当下。
二、圆融的晏殊
如果说李后主是感性为主的人 ,是一个感性的诗人,那么晏殊就是一个理性的诗人。这里圆融的意思是对自己的感情有一种节制,一种反省,一种掌握,他是有一定的修养和克制。
叶先生把晏殊和李煜做了对比,同样是写人生无常的悲哀,晏殊是这样写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转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到燕子 ,明年还是会回来的,在到后面的“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自我安慰一种解释,李煜是成入其中不可自拔,而晏殊是能够及时抽身。
这样的词的特性不仅表达在他做宰相时 写的词里面,也体现在他被贬官后写的词里面。《山亭柳.赠歌者》,尽管这词他写的里面没有自我安慰,没有一种自我的解释,但是却是赠歌者,其实他是歌女的遭遇来写自己的遭遇,还是一种圆融,一种理性。不像李煜直接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三、遣玩的欧阳修
叶先生在第六讲只介绍了一下欧阳修的本质,没有具体评析他的诗。(明天续)
不管是燃烧的,还是圆融的品性,一个人真正的修养、品格,只有在当你遭受苦难的时候才能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李煜,晏殊都是在遭遇灾难之后,才更写出出他词的本性,人的本性。想必欧阳修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