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越感的破坏力

不知因哪个话题,和家人聊起以前的邻居。这位邻居在我们家隔壁租了两室一厅,一住就是十来年。据说这位邻居遇到别人总是喜欢讲些奇怪的话题,而且讲起来就长篇大论,听的人每次都颇为头疼。

其实这位邻居刚开始给我的印象还不错,看上去斯斯文文,身材修长,衣着通常看来体面干净,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像刚刚退休的音乐教师。据她自己说,父亲以前很小资,总是带着还年少的她出去见世面,还会去一些豪华场所跳舞。

但她现在的生活却很拮据,据她自己说,现在她仅有的退休工资用来支付住处的房租,偶尔开门看到客厅一角,里面堆满了纸箱,因此非常阴暗,我们没见过她买菜做饭,她总是在外面吃快餐,吃完饭便坐在楼下便利店里,一坐就坐到深夜。

刚开始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总坐在楼下,后来,我们渐渐知道了,因为追债的人开始三天两头找上门来,她就算在家也装作屋里没人,有时还要我们帮忙打发。

即使是这样,她每次出门仍然打扮得光鲜亮丽,还是一派“音乐教师”的派头。被追债的人骚扰了大半年后,后来她便搬走了。

前两天家人说起这位邻居,说的仍然是她被追债的事,仍然是喜欢长篇大论地述说往事。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如果那位邻居在少女时期家境优越,那么是否多多少少给年少的她带来一些与同龄人不同的优越感,加上外形条件不错,这种优越感便越是明显,越是在心里生了根。

其实,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我开始觉得,我们有时会被这些不切实际的优越感捆绑住手脚,比如,我们应该努力,应该劳动的时候,心里的“优越感”告诉我们,我们不是干这这种事的人,我们理应坐在花园里,享受着午后温暖的阳光,喝着咖啡,陪着点心,像个公主一样。正是因为这些想法,让我们沉醉一种虚无缥缈的“优越感”里,就像泡在糖水里一样不愿起来。

说起来,这种优越感无处不在,最近正在看《平凡的世界》,这部剧讲的都是最平凡的劳动者的故事。而在一众朴实的村民里,也有个别因为跨不过去心里的“优越感”的,而只能看着勤劳的劳动者发家致富的。有的人以前在村里有一官半职,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后来实行土地承包制度之后,这些人的权利被架空,但是他们心里的“优越感”又无法让他们心甘情愿放下架子,地成为面朝黄土的农民。最后,他们之中有些人的要不得过且过混日子,在村里大家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的人只能心存怨气地在家躺平,过一天算一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理论中提出过,人类行为的核心动力之一是“追求优越”这种追求并非单纯的虚荣或社会地位,而是人们追求自我完善、成长和意义的过程。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追求优越没问题,小心被“优越感”反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