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中国铁道博物馆。
屹立在天安门广场旁,在北京市的中心地段占据了一席之地。
也或许正是位置过于黄金,人们来到这里,常规的选择,也都是紧邻的国博、纪念堂等。铁道博物馆存在感总是很低,被人忽视。
凡事有好有坏,向来如此。
铁道博物馆的寥若晨星,倒是给我增加了观展体验。没有了旅游团的人群,让我可以慢慢,体验国家的铁路发展历程。
一层讲解了中国的铁路发展历程,从开国前的寥寥几条铁路,到2016年的十三五铁路远景规划,把2030年的样子都给你画好了。
这里,有两个有趣的地方。
第一个是,开国时期,中国在哪些地方规划了铁路。
直接上图,最直观。一条东边的竖线,从北到南,非常直。
再细看一下,其实有铁路的城市,就没几个。
核心自然是北京,基本所有的线路终点都是北京。所以早期的铁路网,与其说是中国铁路图,倒不如说是北京市向外交通输运图。
往南看,两个终点。一个上海,一个广州。
一个是中国的政治对外窗口,外交口岸。
一个是中国的贸易对外窗口,经济口岸。
到如今,加上广州旁边的深圳,就是中国的四个特大城市。经济市场的自然选择。
至于中间的长沙、南昌、徐州,都只是交通枢纽。有铁路的缘由,也只是他们刚好位于北京去往广州和上海的必经之路上。
东部唯一的空白,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条件限制,且当时经济不发达,没有建造的必要。
往西,就更顾不上了。
往北看,就很有意思了。铁路网峰回路转、盘根错节,铁路网密度堪称全国之最。
走近点看,会发现东三省几乎每个市都通了铁路,且市与市之间也都有交通铁路,简直是一个铁路宇宙。
为啥会这样?当时的经济重心并不在东北。为何中国要花如此大的力量建造这么多铁路。
隐隐预感到事情不简单,在这张图的附近找了找说明,没看到。带了疑惑继续逛着,看到有个注释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部分军事铁路才慢慢转为日常使用,瞬间想通了。
军事铁路,战争。在中国早期,铁路的建造,并不完全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从东三省开始侵略,慢慢南下。
而中国也是将全国兵力集中于东三省,誓与之决一死战。为了配合军队调配、物资运输,倾全国之力打造东三省的交通,也就不奇怪了。
略带讽刺的是,当时的侵华日军,为了加快入侵速度,自己也在东三省建造了大量铁路,而且还多是单线铁路。
当时的战况,不仅仅拼人,还拼铁路,拼运输。兵贵神速,谁转移的更快,谁就占据了主动。
所以东三省的铁路建造,完全是一种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建造。
第二有趣的地方是,这里的规划只展出到了2016年的铁路规划。而最新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纲要》2021年版已经出了,这里完全没提。
我本认为博物馆的迭代并没有那么快,没有放在心上。就往楼上走了。
却在二楼正对楼梯口的第一个展柜,就看到了2021年刚刚开通的平潭跨海公铁两用大桥建成的展览。
心里不免咯噔了一下。平潭大桥的才刚刚开通,这里就有了,说明这博物馆完全有能力对最新的事情进行迭代。
而且放眼二楼,都是不仅内容是最新的,展板的质量也是最新的,还有很多高新科技的运用。和一楼的古朴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这要怎么解释?想不通。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巧妙。正当我在那挠头的时候,背后一个工作人员带着一个领导级别的人物,一路慢慢讲解过来。
重点是他们也不是在讲解具体的内容,而是在讲解展览的布置用意。
「一楼的历史馆,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牵扯好几个方面的问题。领导们也不喜欢在这方面做改动。
二楼的实例馆,领导喜欢看啥案例,我们就放啥,最近还引入了不少高科技,比较炫,看起来很酷,上次过来视察都说很喜欢。」
这番话算是直接把我的疑惑解开了。原来是我的定位出了问题。
我以为我作为一个普通游客,是这个博物馆的核心受众人群,我们的观感也许会是工作人员在布置展览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结果,自然不是。这个博物馆,根本就不是给我看的。
换个角度想,我还是蹭了领导们的东风,才有机会看到布置如此精心的博物馆。
想开了以后,还挺乐呵,继续逛着博物馆,看着各个型号的复兴号,听着朋友对cr200疯狂吐槽,又对cr400疯狂跪舔,也算是我国实力不断提升的体现吧。
走出了博物馆,看着眼前还有一栋又一栋国字头的雄伟建筑,我知道,那些建筑,也不是给我看的。
但那又如何,放平心态,多看两眼吧。别太把自己当回事。